试议车轮体验是推进学生学习物理车轮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34536 浏览:1584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的第一部分先从生活事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初中生思维生理牲等几个方面说明物理学习要加强学生体验,引用余文森教授的论述来说明体验含义。接着从“开发体验性素材,构建学习知识的体验情景,让学生体验事实,建构概念;创设活动体验情景,获得更直观视觉的效果;引入学生生活中错误的体验性认识,利用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开展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品味,体验创新的乐趣。”四个方面来阐述,在平常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验中学习,让物理学习变得轻松有效。
关键词:体验 生活 实验 物理学习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你如果在大街上看别人打架,可能回来后也能叙述清楚,但很快就会忘了。可是自己小时候和谁打过一架,怎么打的,许多人很多年以后都会记得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是参与者,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要想学生学习效果好,就要让他们有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而初中物理学科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功课。如果说物理学习也有一个支点,可以让学生撬动“难学”,那么这个支点应该是:学生体验。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想方设法创设学生学习体验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注重学习的体验过程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训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程是基于构建理论,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基于个人经验构建知识的过程,呈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由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怎么写论文www.618jyw.com
主动学习(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思考问题仍需以具体的事物为载体的初中生而言,学习物理离不开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获得知识、获得快乐。缺少了学习体验,就会让学习到的知识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本,没有生命力!
在平常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呢?
一是开发体验性素材,构建学习知识的体验情景,让学生体验事实,建构概念。物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体验中观察、感悟、思考得来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很难理解透彻。更何况初中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从生活到物理,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人的思维加工,为了学生让思维能够更加顺畅、更加活跃,并降低思维的梯度,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体验,并把体验到的信息用一种合适的形式累积来,让其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如我在上“沪科版《

5.1力》”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力的定义,本人设置了以下学习体验:

学生:阅读观察课本第80页图5-1的六个小图,填写下表(斜体字为学生要填的内容)
其中图(e)和图(f)我还给学生器材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二是创设活动体验情景,获得更直观视觉的效果。人们学习时,对于一些不易观察,不能亲眼目睹的现象是半信半疑的。而人的脑海中一旦有了半信半疑,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就不愿接受,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差很多!因此对于这类物理知识,教师要充分尽量提供“眼见为实”物理情景,变“不可见”为“可见”,变“不易感知”为“易于感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学习效果!如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四个小实验,并从中体验领悟:
一是早上或晚上刷牙时,对着镜子进行,边刷牙边观察牙刷毛的走向与牙刷相对牙齿的运动方向;
二是打扫教室或家里地板时,观察扫帚毛走向与扫把打扫方向;
三是用粉笔擦擦黑板时,观察整个粉笔擦的运动方向与粉笔擦中棉织物的弯曲方向;
四是拿物理书本让有页码的这一边在课桌上向右划过,观察物理课本中纸页的走向与书本运动方向。
通过这四个小实验,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很容易就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转化为“牙刷须、扫帚须、粉笔擦中棉织、物理课本中纸页”的弯曲方向,这样就实现了“可见”的效果。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体验,因为自身体验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又如大气压强的存在,也因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教师能通过:冷水浇铁皮罐、瓶吞鸡蛋、覆杯实验、吸饮料瓶看饮料瓶的变化、两个吸盘压在一起后拉开等实验,学生就能很有效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课本中也提供很多有效途径,如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溅起水花等形式显现;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光路”通过烟雾显现等。通过方法的转换,学生就会有视觉体验。
三是引入学生生活中错误的体验性认识,利用实验探究,亲身体验。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明教师要充分挖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但不是所有的生活体验素材对于学生理解学习物理,都能起到正面导向作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时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反而会对学生正确认识相关的物理知识产生误导,甚至是引起错误的认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烦恼与障碍。如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当人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看起来是逐渐变小的”,学生会因这个经验而认为“像的大小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有关”。如果教师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并体验,而是通过演示实验告知学生或让学生记住“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和物体本身大小相同”,那么学生是很难相信,学习起来就很别扭。解决这一难点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把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当成学习情景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体验到“像的大小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而是与物体等大”的结论,于是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就会产生激烈的“碰撞”,矛盾就会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脑神经,引起学生求知的。
四是积极开展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品味,体验创新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提倡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出在指头上”。物理小实验、小制取材于生活中坛坛罐罐等废弃用品,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实现“变废为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培养锻炼学习的创新精神。在个学习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本,也可通过上网查找或图书馆等途径增加一些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把学习物理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形成主动学习探究体验的长效机制。
如,青霉素药瓶一个、塑料吸管一根、水。
制作方法:将塑料吸管插入药瓶,在上端4~5cm处剪开一道切口(不要剪断),并弯折成90°。
可体验到的物理现象及相关的物理知识有: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演示方法:将水平管切口处压扁,揭开瓶盖,用嘴对水平管吹气,可以看到水柱在竖直管内上升,用力吹气,还可产生水雾。证明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2、水气压计

演示方法:盖上瓶盖(水不满)但瓶瓶盖要密封,就可制作成一个水气压计,把水气压计拿到不同的高度,可以发现水柱的长短发生了变化,从而研究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3、大气压的作用

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手指封住水平管部分,从竖直管用力吸水,水吸不上来;打开盖子,可以轻易的吸上来。证明水不是我们吸上来的,而是大气压压上来的。
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将瓶子倒置,水不会流出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总之,“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努力地创设各种不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让体验成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的车轮,推着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