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立足立足教材、观察生活,抓事物特点写作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4581 浏览:1085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作文起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以教材为载体,先指导孩子学会观察,采用说写结合的方法进行基础训练,再以典型课文为突破口,抓住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训练。从而,逐步实现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立足教材 说写结合 深入观察 抓事物特点 学习写作技巧
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教会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教给孩子有关的观察知识,培养孩子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习作入门的基础。但课本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手材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的综合体现。”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作品内容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但这些内涵都是在作者观察、认识、创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孩子学习作文,就是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何指导孩子学以致用?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载体来指导孩子的习作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说写结合,循序渐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见,观察做到“言之有物”,思考、表达做到“言之有序”,创造做到“有创意”。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来说,引导他们学会捕捉事物现象的能力,感知周围自然界中的现象尤为重要。在训练语言表达方面,我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两分钟演讲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来校途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利用早读前两分钟或语文课前两分钟进行轮流演讲(1—2人),内容不限。要求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中心或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感受即可。在写话训练时,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词写通顺完整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每日一句”写话训练。直到他们都能熟练地写好一句话之后,再进行写“四素句”的训练(即:时间、人物、地点和事情),这样经过系统扎实的训练为作文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典型课文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抓事物的本质特点。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观察就没有材料,也就写不出文章。许多写景、状物的课文都体现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人教版七册十三课《白鹅》这篇课文主要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写了白鹅“高傲”的特点。如果作者没有仔细观察,能把白鹅的特点写的淋漓尽致吗?凭借这类课文我先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再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联想、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训练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时,我从他们看到的周围的景物,从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入手,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出来。
(一)有的放矢,把观察、思维和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指导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先指导他们把观察、思维和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看到的事物内化为自己的映像,再转化为书面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如:在指导孩子观察西农环形路中的《五台山》时,让他们不仅从形状、作用及周围的景物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镜头或在书中看到的情景进行联想。(如:有的孩子写到他们在假山上面玩耍时,真像《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领着他的猴儿们在“花果山”上玩耍的情景。)这样有目的、有重点的训练,启发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景物的特点。再如:人教版七册二十六《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主要从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脚的形状(触着墙时抓得紧紧的,没触着墙时就枯萎了),和脚的颜色(刚长出来的脚是绿色的,后来就慢慢变成了红色)来集中体现脚的特点,如果作者没有仔细观察,就发现不了这些特点。所以习作前指导孩子细心观察很有必要。我在指导孩子描写我校校园中的大雪松时,就把他们领到树下,让他们不但观察树的外形,还观察树干、树冠、树叶的特点,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它们的作用。这样有目的的观察和启发,指导他们从事物的表象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感悟、升华,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些孩子在作文中写到雪松不仅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我们遮荫、避雨还像一位哨兵日夜守护着我们的校园。它的身躯可以做家具,它的枝叶可以……,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类……)这样,就把事物同他内在的本质联系了起来),从而不但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还明白了怎样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二)以教材为范例,学会刻画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刻画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是写人记事的重中之重,写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之中写人,写事也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写事。人因事而鲜活,事因人而彰显。人事相因,互为依托。因此,要想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就必须学会刻画人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为有着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种属性的人那就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了。如:人教版七册《小摄影师》一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高尔基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和爱护,小摄影师对革命前辈的热爱和尊敬。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认真读,细细品从中感悟作者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和特点。再如:指导写人的文章时,我还通过小品,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离村庄不远的路上,有一处低洼的街道,每当大雨过后,这个低洼处积了半尺来深的水。这时,走来一位老大爷,他的腿脚不灵便,手里拄着拐杖,走起路来喘吁吁的,当老人过不去时,过路人几乎都是熟视无睹,无人主动帮助老人,老人却站在水边发愁。这时,走过来两名小学生,他们问:大爷,您要过去吗?“大爷点点头。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挽起大爷的裤腿,把大爷扶过水坑,大爷激动地连声说:“谢谢”……。这时,大家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这两个小学生。这样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直观表演,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通过对人物思想境界的对比,感悟两名小学生美好的心灵。这样不仅学到了写作方法,还洗礼了孩子的心灵

三、从略读课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老师在指导孩子学习略读时,没有像精读课文那样细致。一些写作手法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人教版五年级教材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一文源于: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在选材方面就足以体现以小见大的特点和插叙手法运用的特点。(课文选的材料是海岛战士建设海岛、扎根海盗的事,并没有提到祖国,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体会海岛是祖国的一部分,战士们爱海岛,就是爱祖国,这样孩子就很容易体会到在选材方面以小见大的特点。这一课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插叙手法的运用(交代了西瓜不平常的来历)。指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一特点时我主要指导孩子在练的基础上掌握。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小练笔。(如:指导孩子写校园今日的美景时,就插入校园往日的情景;写难忘的一个人时,就适当的插入这个人的往事;写一处风景名胜时,就插入这处名胜的历史传说……)相信只有这样坚持训练下去,学生在写作技能方面就会稳步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观察、注意引导、注意渗透、注重实践,学生在习作方面就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鲁迅《给董永舒》信的结尾处。

2、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