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了得怎一个“悲”字了得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5741 浏览:188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不仅仅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引发人的悲哀同情,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有价值的事物的冲突、毁灭中,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追求理想的力量,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振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拉丁文katharsis的音译,净化、宣泄的意思)。”[1]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2]160因此,悲剧审美的内涵在于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而这种怜悯与恐惧的根源,在于人对命运的抗争的失败。
从叙事角度讲,悲剧美一般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和潜在的精神超越。[2]160从这个层面上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材中的《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课文,具有较为完备的悲剧因素,笔者拟对以上文本的悲剧美作具体赏析。

一、在不幸遭遇中感受深刻意蕴的“凄美”

悲剧美的表现是以人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为主要内容的,现实生活中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艰难困苦是悲剧美的最佳情境,悲剧正是通过对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活图景的展现来激发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切关怀。悲剧源于生活的苦难,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不幸遭遇,让人感到强烈的痛苦、怜悯、恐惧。在悲剧中,人的、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而写成的。作品通过五位探险家的遭遇揭示了人物的不幸。
探险家们首先遭遇的是在与对手的角逐中失败。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战胜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然而,当他们历经艰险,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事业的挫败,理想的破灭,让他们极度地失望、痛苦和悲伤。带着悲怆与无奈踏上归途的过程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寒冷、伤病以及由此带来的寂寞、恐惧,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两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全部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悲剧本质时曾这样定义:“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3]33探险队员的遭遇便是这“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们遇到的精神及肉体的伤害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当这种苦难与死亡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便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同情。这正如课文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斑羚飞渡》的主人公是斑羚,但它作为一篇动物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已经被赋予了人类的精神特质。作品中的这群斑羚,为狩猎队所追杀,逃到悬崖边,种群陷入了死亡陷阱。“这时,斑羚们一片惊慌,胡乱窜跳”,一只老斑羚竟想奋力“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面对绝境,斑羚们为求得种族生存的机会,不得不牺牲一半来拯救另一半。此时,作品带给学生们的感受已远不只是“同情、悲悯”,更是发人深思的震撼——将人类的某些行为与之相对比,无疑会发现人性美的失落。
当死亡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时,无论是斑羚还是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痛苦体验,文章正是以这种体验作为审美客体的。
夸父和共工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奇人物,有着超越常人的力量,但是,他们却都是失败的英雄。夸父追逐太阳的英雄事业未竟,就因干渴难耐而到处奔波,直到最后还是弃杖化林,难逃渴死的命运。共工(水神,炎帝后裔)在与颛顼(黄帝后裔)的斗争中落败,竟然去撞不周山,其间的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四篇文章中悲剧主人公不幸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遭受了自身不可战胜的苦难。“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显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惧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总是可怕的。”[3]33悲剧艺术给人提供一种对人生不幸事件的严肃思考。它“直接把死亡、毁灭、灾难、苦痛、尴尬、世态炎凉等不幸遭遇敞露在人们的面前,以醒目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具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将生存的意义——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在痛苦中走向和获得自由——无遮蔽地呈现出来”。[4]137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真实发生的悲惨事件一般不能直接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人们不可能在实质性的伤害中获得快乐,而且实际发生的悲惨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自行呈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蕴。现实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只有通过一定的转化和提升才能创造出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悲剧美,它需要审美主体通过铺张的想象和严谨的构思对已经转化为精神意象的现实不幸进一步加以理想化改造,对其作出更高的精神规定,从而使其提升为真正的悲剧艺术。这种创造出来的悲剧美不仅是可感受的,在假定性情境中可以让更多的人反复体验并获得快乐。正如海伦·加德纳所言,悲剧不仅仅“是一系列令人悲伤的偶然事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最强烈地感受到终极的神秘”。

二、在抗争行为中体悟摄人心魄的“壮美”

人类面对苦难的不妥协态度是悲剧美得以光芒四射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悲剧英雄面对强大敌对势力的积极反抗还是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中无奈的挣扎,悲剧人物面对厄运都不会无动于衷。整天低眉顺眼的祥林嫂就是一个明证:她尽其所有捐门槛,就是试图避免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割,这是何其无奈的挣扎!悲剧人物对不幸遭遇作出的行为反应从性质上讲既可以是大义凛然的正义行动,比如普罗米修斯;也可以是不择手段的罪恶行径,比如麦克白;当然更可能是在正义和邪恶、无私与自私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而难以严格定性的性格和行为。这些性质不同的悲剧行动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扭转生存困境而作出了不懈努力。所以悲剧行动的价值不在于其是非对错,而在于其性格和行动所反映出来的悲剧人物对待不幸遭遇的反抗态度。对悲剧美来说,致命的不是邪恶而是逆来顺受。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悲剧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5]悲剧美就在人的斗争行为和生存苦难的激烈对抗中迸发出来,冲突、对立、抗争是悲剧的核心因素。 “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困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美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的求生,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6]4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抗争精神,所以当他们身上发生各种悲惨的遭遇时,特别是他们的抗争精神所激发的行为无法得以实现时,我们就会为之遗憾,为之伤心,为之难过。这就是悲剧产生的摄人心魄的美。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618jyw.com
拒绝死亡,求得生存应是人的本性。但是,为了埃文斯,同伴们宁可让自己多一份危险;为了让队友多一份生存的希望,奥茨宁可早一点牺牲自己摘自:学士论文www.618jyw.com
;为了理想的追求,斯科特至死也不后悔自己远征的决定。生命的本质特征就是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探险队员们为了集体,为了科学,为了理想,超越了生死,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体现了人类精神永恒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
同样,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每一只斑羚都是恐惧的。斑羚们最初的惊慌和老斑羚盲目的跳崖就显示了它们强烈的生存的。然而,在整个种族的生死存亡面前,那一批老年斑羚们,包括自动走进死亡队伍的几只中年斑羚们,毅然决定牺牲自己。它们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桥墩,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为年轻的斑羚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在不可战胜的灾难面前,斑羚们克服了自身对死的恐惧,从容地走向死亡,在身体毁灭的同时显示出了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给人以一种崇高的悲壮的美感。
夸父虽死,但他的精神却化作了桃林留给了后来者,为后来的光明的追求者解除了口渴,以完成他未曾实现的志愿。他的强烈的自信心,他的奋力拼搏的勇气,他的气吞山河的气概,以及他那融入太阳光芒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虽败,但他的抗争是惊天动地的,怒触不周山的结果是天残地缺。在共工的身上,不难发现人类历史进程中领头羊的影子,当压迫与黑暗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有一个先吃螃蟹的人站起来,带领受压迫者反抗这种不公。只是由于力量弱小无法抵御强大的黑暗势力,他败得壮烈,是失败的英雄。他虽败犹荣,他无疑是英雄敢为天下先的最好注释。
“悲剧呈献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作为悲剧主体的存在者,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存在的征服与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2]163悲剧的超越就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刹那间的精神撞击中把对生命本质之美的领悟,由点点星火迸发成耀眼的闪电,从而照亮我们生命的历程和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完美地升华。
一篇关于南极探险的传记,一篇关于族群生存的动物小说,两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们都具备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因素,即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语文教师如果在组织教学这类课文时,能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相信悲剧带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仅是恐惧和怜悯,还有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振奋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让人悟出人的精神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从而产生审美的快感。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学未能产生出近现代意义的悲剧,而只是硬凑成‘大团圆’结局,从而陷入‘瞒和骗’的泥潭”这种伪悲剧现象也许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
[2] 朱立元.美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 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
[6] 邱紫华. 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