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4675 浏览:120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回归教育是“育人”这一本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言传身教;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潜移默化;坚持以人为本,内化知识为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专业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嵌入以人为本
1006-9682(2012)11-002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当今教育环境和背景下,回归教育的初衷,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制器”,意义尤为深刻。
教育应包括诸多方面,如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自由天性的启迪等等。如果大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忽视人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那么高等教育就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大学也只能办成一个高级职业培训中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人文教育,高等教育才能为人的发展服务,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理解、认识和领悟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对应,是指“人之为人”的特质,既包括人在成长、成功过程中内在的、非技术性的因素,也包含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他人命运的关怀。人文素质的内涵主要有二个层面:即人文知识方法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知识方法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知识方法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运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认知和运用人文科学所创造的人类精神财富。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人文素质教育中,传递、培养人文精神至关重要。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人的发展为本、人的自我实现为本。人文精神注重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体现为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人文精神还表现为维护人的尊严,关切人的命运,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人文精神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教育进行了重建,但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以工程技术、专门教育为主的格局。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文科教育受到削弱,“重理轻文”现象日益突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应试教育使基础教育沦为高度工具化和技术化的训练,大学教育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理工轻人文、重共性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等等,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疏远和隔绝。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高教界热烈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必要性。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之后,一些大学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并重,是现代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1999年6月,全国教育第三次会议召开,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4]
十几年来,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和课外文化活动上。很多大学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基本建成,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但是,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上,对如何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方面的探讨不够。另外,部分教师和学生在理解教育目的方面仍然存在偏差,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专业知识,教师认为教书就是教专业知识。这种重专业知识和认知过程,轻思想培育和情感体验的后果是将素质教育变成了少数辅导员和德育教师的工作,而广大专业教师却游离在外。[6]实际上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因此依靠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和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同一个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虽然二者在育人功能上各有侧重,前者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后者重视价值观念的确立和精神情操的陶冶,但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信念执著、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向过程,因而素质教育并不是单纯地面向学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做素质教育的传播者,也要做高素质人才的示范者。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和能力。

1.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言传身教。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人文信息,对学生的思想、灵魂有所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有效的方法是教师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透彻的人文知识的感悟,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必须做到诚实、敬业、负责、一丝不苟。教师可结合事例和亲身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抄袭和敷衍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和不负责。在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表现出的信心和恒心,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信心不仅仅应表现在顺境中,更应表现在逆境中。如果学生能学会用一种豁达的健康心态来体验学习和人生之路,必将对其未来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2.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潜移默化,以悟导悟。

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成人、成才都很重要。人才越是向高层次发展,就越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做根基。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靠说教、灌输,需要“以悟导悟”。其根本途径在于:学校和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专业知识本身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教师教学运用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人文教育的“载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融入相关的人文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以自己的经验、感悟引导学生感悟,陶冶学生的人格和灵魂,达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人品、修养的锤炼和升华与知识、学术的提高一样是没有止境的。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发展史,以杰出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为例,传授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真、善、美的崇高境界,让学生感悟做人的原则和做学问的真谛。
(2)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宽容、向上的氛围。教学中,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科学价值的正确理解。欣赏、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们去发现自我价值,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3)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多提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个人见解,与他们一起探讨、切磋,分析和解决问题。多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动力。通过创造,学生能够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不断创造。教师的启迪与激励,为学生铺垫了探索之路、开启了创新之门。

3.坚持以人为本,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所谓知识内化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内化的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知识、技能、经验、人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传承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集合。如果简单地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放在多开设课程、多举办讲座和校园活动上,是一种将问题过于简单化的做法。
专业课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还要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把学生当作同一型号的产品来加工,不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最佳情境。学生只有在这种开放、、自由、宽容和锐意进取的软环境下,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性才能得以开发。培养具有科学的头脑、敏锐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力和可贵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呼唤和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四、结束语
发挥专业教育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本领过硬、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因为专业教育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主题。脱离专业教育,教学中单纯“为人文而人文”,割裂二者的有机联系,势必会造成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教育质量不高,人文教育走过场。结果是收不到实际功效。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虽然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可根据所教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用心揣摩,结合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生动地开展人文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生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
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5):29~31
3 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2011(17):57~58
4 赵晓华.20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三次讨论[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6):25~27
5 张岂之.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1~3
6 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