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16608 浏览:713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历史教学与当代时政紧密结合;利用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民俗文化、神话故事丰富历史课堂教学;适当的引用地方史,拉近课本与现实的距离;“史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性
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提到,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教师“导”出来的;最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表演家,而是思想家。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的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就此提出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利用教材知识与当代时政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近年来,高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试题的命制不再避开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试题立足历史、联系现实,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保持一致,充分展示了历史学科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鲜明特点,彰显了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如在讲美国的“西进运动”时,我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和视频,然后请学生试着根据所学的知识比较一下:“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各抒己见,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去思考:作为西北人,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这样,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了思维的发散和聚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另外,在结束语中融入时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结束新课: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近日做客央视“海峡两岸”节目时分析认为,几十年来中日就钓鱼岛问题已达成一种默契,但2012以来,日方却在不断破坏钓鱼岛现状,他回顾说,今年2月日本政府允许日本议员登岛,3月又对钓鱼岛四个附属岛屿命名,4月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搞出“买岛”闹剧,6月日本6名议员和其他右翼势力在钓鱼岛海域举行钓鱼大赛,最近日本石垣市议员又登岛等,这一系列闹剧,实际上是日本右翼势力和日本政府的紧密配合,以不断创造“日本实际管辖钓鱼岛”这样一个法律案例。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做些什么?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

二、利用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民俗文化、神话故事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一些历史遗址、历史文物,使历史教学更加直观。如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等。我们也可以有效的联系大家通俗易懂的民俗文化、神话故事来诠释历史:如讲到屈原时可以先问一下学生“为什么大家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如再讲到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时,我源于:论文库www.618jyw.com
问学生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很多同学说是龙,我顺势又问,为什么是龙,龙能干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笑着说能“呼风唤雨”。我又问,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一个农业国家最希望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风调雨顺”。整节课学生非常轻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适当的引用地方史,拉近课本与现实的距离

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适当的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历史教学沉闷呆滞的状况,最终才会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学质量。在讲秦朝的郡县制时,我问学生历史上有没有武都郡,学生七嘴八舌,众说不一,然后我说到“陇南武阶,古为白马氐聚居之地。秦昭王扩地入陇西郡羌道,后以其地置武都道,仍隶陇西郡。汉武改道曰县,为武都郡治。今之武都、康、成、徽、两当、西和、礼县及略阳、勉县等处,皆郡属9县之地。”学生听的聚精会神,并为之感到自豪。
在讲到张衡的“地动仪”时,我联系5.12地震的发生,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解了武都的地震史:武都自古以来属于地震多发区,历史记载:
西汉,高后二年(前186)春正月,武都山崩,杀760人,地震至八月止(《汉书·五行志》)。正月丁卯,羌道,武都道山崩(《汉书?高后记》)
西晋四年(278)六月丁末,阴平地震,甲子又震(《晋书·五行志》)。阶州地震,江水溢。
唐贞观八年(634)七月七日,陇右地震,大蛇屡见(《新唐书?五行志》)
光绪五年(1879)五月,阶州等处地震,十日至二十二日,或连震或间震(《清史稿·灾异志》)
1976年8月16日和22日甘川交界的松潘、平武发生两次

7.2级的地震。波及武都城乡。

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武都有历史记载的地震有数十次,培养学生防震意识。除此之外,我在讲科举时联系贡院小学。讲石器时代时,联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柏林乡任家坪遗址、墓群和马街乡大李家庙坪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骨器、手制陶器等代表性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四、“史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 “史诗”,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下面就以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加以说明。
在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我引用了在1935年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既加深了学生对彭大将军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讲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时,我给学生朗读了在这中国以至世界革命人民的“薄海腾欢”声中挥笔写成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使学生的也感受到那种激动的、愉悦的心情。
在讲到红军长征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了在1935年10月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这首诗不仅让学生感受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和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还让学生记住了长征经过的重要地点以及先后顺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些“史诗”的应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参考文献:
甘肃教育出版社《甘肃教育》2011(9)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公木《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
[4]曾礼《武都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