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巧用巧用假设法激趣读细节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6291 浏览:222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假设法,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上的各个环节中尝试运用这种假设法,层层推进,可以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细节的热情,使每一个教学环节清晰可感,每一步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一、巧用假设法,充分提炼文章信息

通常的教学设计中,整体感知环节无非是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如果结合文本特点设置情景,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提炼文章信息的同时,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内容集中,结构灵活。
针对“信息传播”的特点,上课伊始教师即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你是学校广播站的一名播音员,请提取课文中的有效信息,编写一则消息并进行现场播报。为了有效实现小播音员的身份假设,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很快圈画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如出征的时间、地点、人物、装备、目标,送行的人员和场面气氛并了解了出征的意义,从而提炼了主要信息。学生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轻松实现了文章的整体感知,而接下来的编写消息和播报消息则在考察了学生消息写作的主要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巧用假设法,深入解读文章语言

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教师在这一环节设计的问题往往都是“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谈一谈你感动的原因;或者找出文中你欣赏的语句,说说你的赏析”。在这种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全文的通读显得散漫而效率不高。所得到得赏析要么是参考书上的经典语言,要么是雷同干瘪的无味话语,要么只是个别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如果对文本情节进行假设,就可以激发起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品析。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文章思路非常清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见绿”、“赏绿”、“囚绿”、“释绿”和“思绿”。
在引领学生品读“赏绿”环节后,教师提出假设:作者对绿是如此的喜爱、留恋,以至于他产生了一个自私的念头——把绿囚禁起来!可是,作者毕竟只是一个旅客,他早已打算要南归的!所以,临行前他万般无奈的珍重的释放了这位绿友。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如果不是因为要离开,你觉得作者还会释放这位绿友吗?此语一出,全班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同学立刻起了争议,教室里“放”与“不放”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教师微笑着示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但必须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作为依据,包括描写常春藤、抒发作者情感、写作背景等。
于是在辩论声中,一个个“不走还会囚绿”的理由浮出水面:一个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要把常春藤归“我”所独有,装饰房间和心情;“我”在绿的身上看到“生的喜悦”,超过了任何的喜悦;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火车断了数天,每日留心”,可见我不一定走的成,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精神支柱……所以,作者还是要“囚绿”!
于是在辩论声中,一个个“不走也会释绿”的理由也证据凿凿:“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我为它的固执不快,伤了自尊;“它渐渐失去了……变成……变成……”,绿在“我”的囚禁下的变化,再不放就要死了,爱它就要释放它;“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锁移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我”被绿打动;“我”计算着“绿囚”出牢的日子,可见“我”心里还是想释放它的;“绿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所以,作者终究是要“释绿”的!
于是,在“群情激奋”中,“囚绿”和“释绿”的重点描写段落和文字细节被学生轻松解读。

三、巧用假设法,深切感悟文章主旨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贯穿其中,在阅读品味过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在争论研讨中自然形成对文章的独特看法,效果十分显著。
在感悟《台阶》的主旨时,学生在已经感受到父亲作为一个农民的倔强坚强和谦顺卑微的性格后,教师巧妙地提出一个假设:如果给父亲一次重来的机会,他还会建造高台阶吗?请在小组内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此问一触即发,种种观点和理由都在进一步研读课文中积极产生了。学生在探讨中逐渐达成了共识:父亲一定还会建造高台阶的,并归纳出三种理由。其一,建造高台阶是父亲的目标,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一生都在为这个而奋斗。如果人生没有目标,他的一生就会变得空虚。其二,父亲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子孙建起了高台阶。从“挑水由我包了”可以看出,父亲在建好台阶后迅速地老去,但是儿辈们已经站在了高的起点上。其三,父亲在劳动中也体会的了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劳动的快乐。如“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哪里是养护台阶啊,简直就是呵护自己的儿子般快乐和幸福。父亲的生命虽然是艰苦的,但又何尝不是壮美的呢?至此,本文的主题已经在学生对文本的细读中凸显。

四、巧用假设法,深刻拓展文章意境

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所以,在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最后环节不是脱离课本漫谈自身经历,而是更加深刻的体味文章意境尤为重要。
《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小亮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我们,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在充分领悟了文章主旨后,教师小结:小亮的家庭遭遇是不幸的,但小亮又是幸福的。亲妈的疼爱,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爱,传达室老大爷的帮助,也许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的援助萦绕身边。小亮依然生活在巨大的爱心之中。所以,故事的结尾将母爱的奶糖化作了“甜甜的泥土”。那我们能为小亮做些什么?如果今天就是他八岁的生日,你打算送给他一份怎样的礼物?
生纷纷说:“奶糖,因为文中说他爱吃的是奶糖”;“鞋子,因为他的鞋子都破了”;“一双手套,因为文中说‘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我想把他带到我家去住,让他和我共享家庭的温暖”;“我想把他妈妈找来和小亮一起过生日”;“我要到小亮家去找他爸爸,告诉他不能打小亮,而且不能让他干那么多活”;“我还要告诉他爸爸,让小亮的妈妈经常和小亮在一起。她有见到小亮的权利”。
“过生日”的假设和“送礼物”的设计紧扣文本细节,又跳出文本,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淌。在一个富于吸引力的情感磁场中,课堂教学达到又一个。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巧用假设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大细致阅读文本的广度,而且还可以开拓文本探究的深度,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新校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