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浅谈校本教研流程管理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28586 浏览:1315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实施深度的一个标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和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理解,如何定位,如何具体的操作,认识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如何真正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真实的常规状态下的课堂,就需要有对校本教研“一条龙”全方位的管理流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规范校本教研,在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构建良性循环,以而引导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升格”。
校本教研流程管理是引领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的一种手段。为了建立较为科学、实用、有效的操作流程我们需认真深思:
校本教研教师定位,即透过细小的教学现象,浅析现象后面实质的教学不足,以而形成一种用探讨的眼光、探讨的态度、探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工作态度。建立一种教育、教学、探讨、学习一体化的工作方式。
校本教研原则要突出“实”“小”,即:真实、实际、实效。以“小现象”中发现“大不足”进行教学探讨。
校本教研重心即由原来的管理者的角度下移到解决教学不足、改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上。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和困惑为本。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在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构成良性循环。
在这些深思和定位中我们形成了学校校本教研操作流程:
浅析教学中的教学现象、相互交流——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不足——确定教学探讨主题——拟订探讨计划——搜集相关资料、课例——确定主题探讨课例——课、研并举(多人一课、一课多轮)——反思互动、总结提升(反复循环历程)。(如下图):
在实施流程管理时,我们牵着教师的手前行:先提出具体的意见要求,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在检查中,依照要求检查到位,既善于发现不足,更注重解决不足,反馈及时,多帮助教师排解不足的理由,设计提供解决不足的对策和思路。每个流程具体操作如下:

一、启动:原生态的“主题论辩”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很多的教学不足还没有解决。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方式需要转变,教学策略需要探讨,教学质量需要提升,甚至教材怎样利用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教学探讨的基本领域。为了彻底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探讨观念,我们要求每个学科年级组,遵以“重心下移”“小现象中发现大不足”“以关注师生需要出发”的原则,拟订一个教研主题,并将之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探讨活动之中。
流程1——浅析教学现象,提炼教学不足(课题论坛) 即年级学科教师围绕教材、教师、学生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有困惑的教学现象,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浅析其中的不足根源、实质,同时还要探讨这些教学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可以作为不足探讨,在全体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年级学科探讨主题,制定计划,申报学校并准备课题发布。
流程2——确定探讨主题,明确探讨方向(课题发布) 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在认真阅读课题探讨计划后结合平时对该年级学科检测、听课中发现的教学现象,准备相关资料及不足,对该学科的教学探讨主题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求全体组员参加,历程中每位组员要针对课题论证组的不足给予回答、说明、论辩。整个论辩历程中形成校长、主任、教师三层面的互动,在互动中,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探讨方向。

二、探讨:高效能的“课例研讨”

流程3——多人一课、一课多轮课例实践探讨(课堂实例) 每个月各教研组根据主题确立课例,采取“多人同上一课”、“一课多轮”等方式进行探讨,对于“课例”的课,要求组员一个不落地参与备课、听课。在听课前组内教师明确分工,翔实记录要探讨的不同的教学片段,然后在听课中边记录,边对记录的片段进行浅析和探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邀请相关学科年级的教师参与、互动、浅析。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这样就会人人有话说,有不足可谈,教学中的不足也容易发现。
随着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研意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办公室里,同学科任课教师围绕某一教材或教学内容展开研讨交流,以求化解教学疑难、探讨教法学法;同班级任课教师或原任教师经常针对某一班级现象或某一方面体现进行现象透析、探讨教育之方;还有很多教师下课回来后放下书本,一手端起茶杯,一边兴奋地向同事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更有一些教师在讲课后,诚恳、主动地邀请听课的老师给说几句;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有的甚至不惜两个教学楼地奔跑去和同伴交流……虽然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和历程,但却影射出教师参与教学探讨的情绪状态,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校本教研的“自发性”教研活动。实践也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自发”的教研活动,有利有弊。
优势:一是主动性。这样的探讨往往由教师身边的某一个现实不足切入,较多关注这一不足的“热心观众”就会不自觉地“卷”进来。二是主题突出。这样的研讨往往是以工作中遇到的鲜活的实际不足为话题展开的,内容较宽泛,氛围宽松,而且教师对某些教学事件有亲身经历、对某些学生比较了解,“聊”起来感觉“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所以教师愿意参与。三是具有实效性。在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感觉“放得开”,可以敞开心扉交换不同的观点、说出心中的疑惑。在碰撞中生发思维、共享智慧。由此形成的解决不足案例,往往可操作的程度很高。
不足:一是教师们没课时经常聚在一起,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聊天毕竟是聊天,过于随意,缺乏论述高度;三是说完就过去了,没有及时整理,很多闪光点转瞬即逝。
发现了这些不足后,我们便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既然相同学科的教师愿意就本学科的知识进行研讨,不如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这种“学科聊天”以“学科论坛”的形式进行规范操作,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推动全校学科教学的进展。

三、效果:自主本真的“教学评论”

流程4——课后反思互动,教学评论提升(教学论坛) 课后教师马上坐下来,在本节的精彩之处开展讨论,浅析他这样处理是如何落实、探讨主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的,之后再对本节的不足之处定格,大家讨论产生不足的理由是什么,怎么改善,如何设计与实施才算是达到我们课题探讨的目的。有了明确的说法后,教师们的交流不再漫无边际,学校以领导到学科骨干在学科系统等方面给以引领,要求教师们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相关论述,对教学现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做出理性的浅析和评价。教师们在毫无压力的研讨中,在解决自己身边不足的历程中,在同事可以借鉴的方式策略中,在相关的论述信息中找到了应对的对策,建构起一个清晰的知识系统,提升了“课例”课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艺术,听到了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感受着职业追求与自我生命提升的和谐律动。至此,“学科论坛”在不断的实践探讨中成为学校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整个流程是一个循环,一个流程完成之时则是生成新不足的开始,这时校本教研则自动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同时教师也在同伴互助中“不知不觉”走上了专业化成长之路。

四、督查评价:有力保证流程“运转”

指导和督查是校本教研流程管理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明白,督查科学、及时是让校本教研高效运转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建立了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年级备课组长→任课教师校本教研运转机制。如此,即使比较大的学科备课组,科任教师人数也不会太多,学科组长足以做好流程的管理工作。而且,这样管理还有一个好处,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备课组长和学科教研组长的“权威”,以而有利于学科备课组长牵头做好集体探讨工作。具体实施流程管理时,必须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比如学科探讨组长,他的职责是既要对下负责,同时也要对上负责。对下,其必须认真对所属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教学探讨流程全方位的督查管理;对上,其必须坦诚向管理网络的上一级(教导主任)如实反映督查管理的全部信息。如此,学校对校本教研流程管理才既落到实处又不至于失控。
在督查结果汇总到教导处之后,教导处结合校本教研操作流程相关制度给予评价指导,在这一历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联系,而是面对校本教研工作流程相互探讨共同提升的新型伙伴联系。这样,即使一个管理周期着力解决一个不足,循环往复,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稳步提升。督查考核、反馈调整、总结制定新一轮探讨计划,下一周期实施新计划,再督查、考核、再反馈调整……一环紧扣一环,“领”着教师教研,“引”着教师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一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