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实践与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6164 浏览:212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对新课程实施的积极探讨中,课堂讨论已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中普遍的活动形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足。如何让讨论式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推动学生进展的作用呢?文章对课堂讨论的准备、组织、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关键词:课堂;讨论;探讨
1671-0568(2012)27-0071-02
在《教学的革命》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讨论可以使一堂课成功,不好的讨论却可以使一堂课失败。当课堂讨论组织失败时,学生就会出现讨论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怎么说,或者是在讨论中废话连篇,不知所云。效果就是只有少数的学生掌握,而大多数学生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此外,还有教学时间的浪费。那么,怎么避开这些情况的出现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充分做好准备

1.选题要恰当。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恰当的讨论题。讨论题的确定一般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提出,或者是教材某个栏目中的“议一议”、“说一说”等。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讨论题都应该具有较强的探讨性、争议性,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同时,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太难了,大家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结论,没有讨论的必要。另外,讨论题还要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不足,如果学生对讨论题一无所知,或者讨论题与学生毫无联系,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而无法参与讨论。
2.目的要明确。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同样也是课堂讨论的基本前提。设定讨论题,是为了让学生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能在知识、态度、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有所得。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须目的清楚,明白为什么要在此处而不是彼处讨论,讨论的不足具体是什么,希望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准备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样才算完成了讨论的任务。决不能在上课历程中随意地、毫无计划地运用,更不能为了减轻自己的课堂负担、推卸课堂责任而组织形式上热闹其实却空洞无物的讨论。另外,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还应避开目标散乱、层次不清、各类目标交叉等情况的出现。只有认真地制定课堂讨论目标,并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才有可能提升课堂效率。
3.氛围要浓厚。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很重要,北师大的肖川博士曾讲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人人想说、人人乐说的课堂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联系和同学联系。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同学之间相互融洽,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课堂上师生就会其乐融融。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要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课堂上师生自然配合默契。
4.规则要明确。讨论如果不按照必要的规则运转,就很容易出现混乱局面。所以,当课堂教学进行到讨论环节时,教师要及时“约法三章”,提出讨论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如发言权的获得、发言的方式、发言的时间、分组的情况,组内任务的分配、课堂纪律等都要明确规定,使课堂讨论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5.资料要充足。小组合作中材料的过与缺,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足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有些资料可以直接以课本、作业本等地方获取,而有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提纲或者,对于那些难以找寻的,教师可以提供资料。由此,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二、精心组织讨论

1.讨论时机要把握。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要抓住机遇,时机把握的好坏,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在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以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的时候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效果往往非常良好。比如,在讲一次性用品造成环境污染时,就有同学提出来:“我们要不要用一次性产品?”于是笔者就及时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质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哪怕是有当堂解决不了的,也为教师课后提供了素材。当学生提出了具有探讨价值的不足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讨论。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理由时,就有同学提出来,亚洲与欧洲之间不是有丝绸之路吗,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于是笔者就势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分小组查找资料进行讨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讨论时间要充分把握。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讨论和独立深思的时间。陶行知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深思、能建设的人。”讨论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思维的梳理是需要时间的,真情的流露也必须有契机和环境。我们不能要求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都不够厚实的中学生能动辄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因为他们发表任何意见、做出任何决定都有一个思维历程。要想他们在课堂讨论中有收获,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时下许多课堂讨论恰恰缺的就是这个。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其实,这计划是不科学、不系统,并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的讨论还没有完全开始就利用各种方式强行结束,致使讨论成了空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好讨论的整体时间,以避开出现,“讨”而不“论”的现象。为了避开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应把不足设计得更合理、更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以便讨论能步步为营,层层深化,在单位时间内提升讨论的效率。
3.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中不断巡视,要参与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看学生讨论中有哪些不足需要帮助,有没有新的矛盾和困惑,有没有转移讨论中心,讨论的深度、广度是否到位,是否讨论完毕等,若发现不足,应及时指导帮助,否则就会降低讨论的效果,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要适时加以点拨、激励,消除外来干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展开积极、充分、高效的讨论。再次,对学生的积极的体现要充分肯定、鼓励、赞扬;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消极的现象,如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讨论不深入、不尊重他人意见、思维空间狭窄、考虑不足偏激、打瞌睡、故意“捣乱”影响他人等现象,教师要谨慎处理,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及时予以引导、帮助、纠正、鞭策。

三、及时反馈和总结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紧紧抓住。进行交流要以小组为单位,牢固确立“组强我荣,组弱我耻”的观念,提升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笔者的做法是,每一小组先是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把他们那一组讨论的成果讲出来,然后由其他组员进行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还会让在讨论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再次得到发言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把讨论成果形成书面文字,只有写出来学生才算是真正的了解。
课堂讨论的运用需要讲究艺术性,这是一个很难的探讨课题,因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运动着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具有差别性和难以预知性。作为教师,要尽力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知道他们的困惑是什么,利用教材更好地贴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成熟起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