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8930 浏览:346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语文学习策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这些读书治学的经验,我们应该有所继承,有所进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独特的学科特点,给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在学生革新意识和革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语文课程标准》一再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学习质量。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一般是通过描写的环境、气氛和场面以及文中人物的神态、情绪、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有目的,更要讲究策略,现根据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认为阅读,可分以下四步:(1)通读。即初读课文,对文章作整体感知,并在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下面画上记号。(2)读懂。再读课文,对文中重点、难点,利用工具书达到理解、领悟的程度。(3)熟读。反复阅读,以达到积累字、词、句的目的。(4)读好。有感情地朗读,以而加深感知、领悟、直至运用。我是以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

一、重点词句的朗读

我认真探讨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对每一课的重点词句都事先画下来,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让学生朗读小壁虎的问话:“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让学生读后回答: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哪个词重要?“行吗”为什么要轻读?为什么读完“借给我”之后要稍作停顿再读“行吗”?学生明白了这些不足再读这句话,就会读得很有感情,以而达到由读代讲的目的。再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后两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动词,然后让他们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比老师讲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二、激发兴趣的朗读

一盏油灯点燃时间久了,若用东西点拨一下灯芯,就会更明亮;一堆燃烧的木柴,若捅几下,使炭层脱落,空气流通,就会火苗顿旺,温度聚增。同样,当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处于低沉状态时,若设计一段精彩的朗读,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扮角色的朗读

这种策略,我常用于童话故事的教学中,让学生熟读后,进入角色,感受文中人物的感情。如:《要下雨了》一文,我就采取这种策略,让学生熟记文中人物的对话,明白各句的语气和重读词语,然后让他们戴着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读得抑扬顿挫,非常投入。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策略,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四、发挥想象的朗读

小学生的思维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善于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如,我在教《蛇和庄稼》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我就抓住“也许”这个词,让学生推测想象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使他们不仅理解了句中“也许”一词的恰切含义,也认识了随地吐痰与传染疾病之间的必定联系。又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帮助车夫”一段时,让学生以鲁迅救护、资助车夫后,表情“变得那么严肃”推测想象鲁迅在想什么?有同学回答:鲁迅先生可能想到天这样冷,那个拉黄包车的人扎伤了脚,不能出去挣钱了,他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有学生回答:在黑暗的旧社会,像车夫这样的受苦人很多,他更要勇敢地揭露和抨击旧社会。通过想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认真深思,就是让学生用“心”去读文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略读课文《蓝树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小梅看了看小明画的蓝树叶,脸红了。”那为什么小梅的脸红了呢?教学中我让学生重读课文,然后深思,让他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引导他们养成脚踏实地的读书习惯,而且要引导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根据书本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行阅读,才能感悟语言,深化对句子、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而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