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导之有道,学之有效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5530 浏览:202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优劣直接联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度,看似轻描淡写,却不可或缺,有序且高效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导入也应该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方能有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入;兴趣;有效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倡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自主发现,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发挥呢?导入恰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导入的历程是教师情境布设的历程,通过一定的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质疑;或是设置出一系列教学任务,让学生的自主探讨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或构建课内和课外大的数学探究环境,将数学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的思路尽可能地扩张. 总体而言,通过教师导入环节的布设,让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彰显智慧. 本论文就初中数学的导入对策,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导入在新课教学中的价值浅析

1. 引发学生注意,调动学习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开端是否能称得上好,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被吸引过来,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在导入后,学生是否能够融入情境,并生成强烈的探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深思的维度. 上课伊始就通过有趣或有悬念的事件来激发兴趣,引起其高度的注意,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在刺激作用下长时间维持适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对数学概念的产生与作用有更为清晰和改善的反射,关注点相对集中. 学生的注意属于选择性注意,其他的干扰因素被有效地排开,学生会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建立知识间联系,稳固认知水平
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知识的时候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教材的编排也符合学生逐步丰富加深的认知规律. 突兀的新知的讲授有悖于新课程教育理念,也违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知识积累的效率势必低下. 设置在新旧知识、前后课堂连接点上的导入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大脑中旧知的表象,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知识的生长,最终触及到新知,而这个历程中很自然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历经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实现知识系统的丰润,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进展.

二、有效导入的对策浅析

1. 以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有效地避开枯燥,有时候甚至可以打点擦边球,先以有趣的话题、实验或是游戏等切入将学生潜移默化地带入数学课堂,实践经验表明,形象化的实物可以有效打破纯公式和抽象概念的枯燥,让学生有一种超出预期的心理感受,进而引发好奇心,将积极的学习情绪转化为探知的和动力.
例如,在初中几何中关于切线性质一节教学导入的设计上,笔者将圆拿了出来,并提出了几个实际性的不足:
(1)这是个什么图形?面积大家会不会求?
(2)这个圆,当中如果挖去了一个任意大小的同心圆,成为了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会不会求?
学生一开始能够一一回答,不过当涉及圆环面积如何求时,都哑然了,这样就形成了新的探知需求,接着笔者再拿出一根事先预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 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如图1所示),接着将细棒以中间折断,以半根的长度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如图2所示). 笔者抛出一句话:“这个圆环的面积就和老师刚刚画的这个圆的面积相等!大家是否相信?”
以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疑惑重重,在质疑的心理下,或动手比划,或拿出了圆规和量角器,自主探究起来,不过感觉都缺少一个合适的策略来进行验证. 此时笔者顺势切入课题:“当我们学了今天的切线性质之后,同学们就可以十分轻松地证明这一点. ”笔者如此的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很顺利地进入了新的教学情境.
2. 以旧促新
“温故而知新!”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系统性,都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繁到简的进展顺序,对于初中数学亦不列外,新、旧知识之间总是可以找到一些内在的联系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原有知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成对新知识的探求;或是以旧知识为最近进展区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一个铺垫,营造出跳一跳就能够到新知识的契机.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时,笔者通过复习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新知识的带动,设置了如下几个小题进行导入:
①()+15 = 39;②30 + () = 18;
③() + (-3) = (-19);④() + (-22) = (-5).
上面陈述的几道题看似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其实要完成填空都是在已知一个加数及两数之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历程,在有理数加法的形势下,却是进行逆运算的思维,于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也就呼之欲出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