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27270 浏览:1285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乡土志书为基本素材,考察乡土志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体例、内容风格及其历史演变;探讨其“爱乡”、“爱国”话语的具体表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化对不同的爱国表达籍以产生的历史情景的理解。随着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儿童开展乡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适应晚清政府教育改革之需要,这种理念经过日本传入中国。晚清政府教化民众“尊君、爱国”的期望,是促使其提倡乡土教育的直接原因,并形成了相关的教育法令,出台了编纂乡土课本的指导体例——《乡土志例目》。由于政府的号召,以及出于不同的编纂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乡土教育反响强烈。乡土志书的编纂以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为主,其次为学堂教员与留日学生,还有来自社会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的成员,另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众多编者编出了具有不同体例、内容特色的乡土志书,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别。清政府就乡土志书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乡土志书曾因民族歧视内容引发了教科书案。乡土志书编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乡土志书所具有的风格。通过对乡土教育先驱侯鸿鉴、国学大师刘师培、上海本地士绅李右之,以及“关学儒宗”张元际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地方社会关注的重心,就社会出路提出的解决方案与他们的具体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乡土志书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思想来源各不相同。提倡由“爱乡”之情而形成“爱国”观念,是乡土志书的编纂宗旨,但对于不同编者而言,其所爱之“国”则可能大异其趣。或者说,编者们用了相同的概念或话语,却表达出不同的期许。比如“尊君”与“排清”,就现出在不同的乡土志书中。这些不同的乡土志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民国成立后,乡土爱国教育得到延续发展。乡土志书的编者主体、体例、内容特色方面均有所改变;乡土教育的对象由童蒙走向成人,乡土志书则由学堂走向社会。本文附录了《乡土志书目提要》。它是以《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为基础,参照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整理出的一份书目。包括了目前存书,以及曾经成书的乡土志书,并附上了相关提要,以便阅者参考。【关键词】:乡土志书乡土教育爱乡爱国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7-8Abstract8-9绪言9-20一、对"乡土志"概念的界定10-12二、大陆学者乡土志书研究史的回顾12-15三、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状况15-16四、乡土志书的整理情况16-18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18-20第一章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晚清教育改革的新要求20-37一、欧洲近代低级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传播21-24二、日本初等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对中国的影响24-26三、留日学生的"乡土"意识26-27四、《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对乡土教育的规定27-30五、黄绍箕与《乡土志例目》30-37第二章社会之反响与乡土志书之编纂37-89一、乡土志书的编纂群体及书籍审查38-601、编纂主体: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群体40-442、留学生、学堂教员等知识群体的编纂活动44-483、介入编纂的社会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成员48-524、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52-555、清政府对乡土志书的审查与"乡土教科书事件"55-60二、乡土志书的体例、语言风格及内容特点60-891、"志乘"与"教科":乡土志书的体例风采|教育论文网|62-672、"文言"、"韵语"与"口语":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67-743、乡土志书体例、语言及内容特点的地理分布74-804、"尊君"、"爱国"与"搆造社会":乡土志书所体现的教育目的80-845、"乡土志"其名之发轫及若干乡土志书编纂时间之考订84-89第三章乡土志书及其作者的个案研究89-135一、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89-1061、侯鸿鉴的教育事业91-952、"排清兴汉"与"风气转移":锡金乡土历史与地理95-1013、"革命不革心":无锡光复中的侯鸿鉴101-106二、"国粹派学者"对乡土志的理论探讨:刘师培的《乡土志目》106-1151、《乡土志目》的主体内容107-1112、"今之方志,拟于古代之国史"的乡土志观念111-1123、刘师培《乡土志目》之评价112-115三、社会变革下的词语转换:李右之和上海乡土志115-1231、李右之生平及所编上海乡土志书116-1192、两种乡土志书之比较119-123四、"新学"与"反经":末代"关学儒宗"张元际及其《兴平乡土志》123-1351、张元际的教育生涯123-1252、张元际与"关学"的渊源125-1283、张元际的"农本观"及其"自强"之道128-135第四章"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志书的思想资源及其表达135-167一、"国家"、"家族"与"乡土"137-143二、"讲求实业"与"制造四民"143-147三、"以商战亡人之国":对商务的呼吁147-151四、"排清"与"保种"151-157五、"群"与社会:"以乡土之易,收合群之效"157-159六、"学战"与"改良":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159-163七、"国粹"与"新学"的两难选择163-167第五章民国成立后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167-190一、乡土教育的制度化168-175二、编者、体例的特色及演变175-182三、乡土教材的内容特色182-187四、乡土教学的学术探讨187-190余论190-198参考文献198-207附录:乡土志书目提要207-310北京207天津207-208河北208-211山西211-215内蒙古215辽宁215-222吉林222-228黑龙江228-230上海230-233江苏233-239浙江239-242安徽242-244福建244-247江西247-249山东249-262河南262-264湖北264-266湖南266-273广东273-277海南277广西277-279四川279-288贵州288-289云南289-293陕西293-300甘肃300-302青海302新疆302-310后记310-3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