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革新相关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5574 浏览:169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特别是人文教育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重要指导性理念。回顾美国通识教育的进展历程可以看到,通识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将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专业探讨教育理念的精髓相结合,科学精神、专业教育和人文精神相辅而行,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精神成人为最终目标,培育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革新能力。
关键词: 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文化自觉与文化革新
扩招中的中国大学教育,一方面因为过分的职业化和过分的功利主义而遭到有识之士的激烈批评和社会的普遍诟病,而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人文精神、理想主义和对真理追求的缺失,社会人心浮躁和对金钱、物质的过于热衷,也确实表明了当代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理由。另一方面,市场上招聘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它们需求的适用人才,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基础差,基本的能力欠缺,专业也比较薄弱,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学生本身对教育界开出的提振人文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药方也并不买账,学生多认为那些人文教育课程学了没有用,教师也深感费力不讨好,事实上效果也确实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北大、清华等学校引进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美国通识教育理念和方式为二战以降美国作为全球性军事帝国和文化帝国的辉煌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特别是人文教育的加强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然而我们确实有必要首先弄清源出于美国的当代通识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在什么地方,有必要清楚美国通识教育之于人文教育到底有何价值。
一、
美国老牌学校如哈佛、耶鲁等老学院最初实行的也是英式传统教育,即入学考试、平时学习与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以拉丁文文献为中心的古典人文教育,其精神实质和中国的古典教育体制基本一致,重心都在古典的语言训练、文化熏陶和经典文本研读,这种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古典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随着自然科学技术进展和美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传统的人文教育已无法适应要求,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等德国大学的影响下,美国新老学校相继取消或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传统拉丁文学习和考试内容,转向以自然科学探讨策略教学论文为主导、重视科学探讨、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专业教育,建立专业化的系科和探讨中心,注重进展自然科学和技术,而现代社会科学也以自然科学为模板建立起来,这样,现代大学制度最终取代传统的大学教育方式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的美国逐渐成型。自然,以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化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实际已经瓦解。
20世纪前期的美国职业教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1936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RobertHutchins)发表《高等教育在美国》,对当时的美国教育进行了全面批判。他认为美国教育充满了功利主义、专业主义、惟市场主义,大学沦为了技能教育和就业培训机构,其标志是以适应市场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大量开设并主导了大学教育目标。他坚持认为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和自主的教育方向,而不能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等庸俗目标所左右。他当然明白,现代专业教育也势不可废,但他发现,大多数以就业为目的的专业教学有两年就足够了。因此,他提出的办法是所有本科学生在进入专业探讨和学习之前,先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通识教育”,即不分系科和专业,全都先去阅读经典、理解历史和现实,以此培养学生的共同文化和精神基础。推而广之,则全体社会成员都获得了一个“共同教育”,这样,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才能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语言、精神基础和价值根基。在西方批判专业分工和技术理性思潮的影响下,哈钦斯同样强调现代大学教育应当关心、探求需要人类永远探讨的永恒理由。而1909年至1934年任哈佛校长的劳威尔(A.L. Lowell)也认同一种共同的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的必要科目。
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这个报告同样强调“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以“共同教育”来奠定日益分化、分裂的大学和现代美国社会的共同文化基础。报告提出,一个共同体首先需要全体成员都能够体认“历史的共同过去”,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知识,无法为人们提供有着所需的必要教育基础,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人能否成为负责任的主体,不是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所能主导的——分科的探讨性教育对人性的形塑作用不大,而是由基本的人文历史教育塑造的,由教育目的来决定的。因此,哈佛红皮书提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继承西方古典的人文教育传统。
六十年席卷全美的学生运动抵制公共必修课,认为那是对思想自由的剥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一度受到影响。但70年代中后期,与今天中国一样,美国社会、家长都深感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呼吁恢复“必修”通识教育。这时美国大学在尽可能减轻教学中的“强制”性因素的要求下恢复了必修性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美国大学对课程也作了相应调整。例如,1987年斯坦福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提出复数的Cultures、Ideas、andValues,以更广阔的胸襟接受、吸纳整个人类文明史的经典——尽管对异质文明的接受仍极为有限。显然,美国的通识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强调对古典人文的重新重视了,而是注重以古至今的历史性观照,以及历史文明在现实的价值与当代诠释可能。
另外,以课程设置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一方面注重西方经典的阅读和文明史的传承,同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面向全球的国际视野与寻求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跨学科整合基础上的“识见”锤炼,而不太看重对琐碎知识的灌输。芝加哥大学通识课程要求精心选择经典或重要文献作为阅读材料;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当代文明”和“人文经典”也是“史”和“经”相配合,前者教学以现当代为主的、以古到今的西方文明,后者则主要是研读西方经典,“史”的价值就在于在整体的观照中梳理系统的科技、哲学、社会等文明进展进程及其相互关联,“经”则在具体的经典阅读中让学生接受伟大思想的洗礼和最元气淋漓的思维训练。哈佛大学六大领域核心课程是:历史探讨、文学与艺术、道德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科学、社会浅析、外国文化。哈佛最新通识教育大纲包括八个部分:一、美学和诠释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语言诠释能力;二、文化和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培养对文化传统以及人类社会信仰的理解和欣赏,包括哲学和宗教的某些内容;三、实证和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教育进行推理和解决理由的概念和论述工具,例如统计学,概率论述,数学,逻辑和决策论述;四、浅析(Ethical Reasoning),教导学生如何对道德和政治信仰与实践进行浅析,如何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和评价理由与主张;五、生命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介绍和生命系统相关的概念、事实和论述;六、关于物理宇宙的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物理宇宙的关键概念、事实与论述,使之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世界和宇宙;七、世界各社会(Societies of the World),了解美国以外的社会;八、世界中的美国(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以当代,历史以及浅析的视角,了解美国的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经济的制度,实践和行为。显然,这样的教授内容和目标,在跨学科的多元文化理念、经典研读和语言诠释与论证中,汲取了传统人文教育和现代专业化科学教育的优长,为文化革新无疑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氛围。

1

总体来说,美国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大学本科教学方式就是古典教育方式和现代大学方式的整合,既注重文化传承,又注重探讨和革新;既吸收古典教育精华,又汲取现代专业探讨型教学方式的根髓。
二、
所以,通识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在于:
(一)现代教育、现代人格应当葆有对人文历史的充分尊重和吸纳,实现科学精神、专业教育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并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承担责任。
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心就是把经过现代改造了的中世纪经典教育的精髓重新嵌入到当代大学教育,即一定程度地恢复古典的学科和古典的教学方式。中国古代书院和太学等机构,以及西方教会的教育和学习方式,都是以经典阅读和探讨为核心。而今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围绕文化经典展开;结果是重要经典一再被研读、讨论,以而全社会都有相对的共识。经典研读又让学生学会了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那些基础性的理由和掌握文化诠释的基本法则,帮助学生训练了基本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能力,包括对、人生等理由的看法。显然,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应当充分吸收历史优秀文明成果,中国经典与西方经典并举,以此建立我们的新文化传统和文明共同体。
长期把大学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混为一谈,结果是学生、学校沦为了物欲主义市场的附庸,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丧失了革新的可能,而且使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公民感等人文意识薄弱,加强人文教育十分必要。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进展的人。……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进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联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二)大学教育应当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在科学探究性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完成人文教育的现代化,培育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革新能力。
中国古典文明和经典文本没有成为新中国大学的共同教育内容,除了影响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实际上也让可能的文化革新丧失了基本的根基。甘阳认为,20世纪中国普遍的反传统心态,而这种心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制度性体现,以根本上造成了我们今天普遍感到的文化底气不足,这也正是今天中国极端缺乏精英的根本理由。中国大学的根本致命伤,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以文明史为核心之一的通识教育,不仅将深化我们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探讨,获得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理解,而且会使我们获得文化革新的基础性平台,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强调传统学习的通识教育不会削弱我们革新的基础和能力,事实恰恰是通识教育为二战后美国大学独步天下的革新能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识教育提供的革新性习惯的训练和批判性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为国家的持久进展需要提供了能量,一定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讲,通识教育是革新经济的基础和源泉。二战后的40年间,日本依赖高储蓄率以及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了GDP的飞速增加,但是在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增加很慢甚至停滞不前,这又是为什么呢?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校长认为,根本理由在于革新能力低下,并暗示这是日本教育方式所致。在软件和通信技术方面的革新,使美国获得了决定性的生产力优势。如果日本拥有像微软、谷歌这样的公司,那么在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增加速度就不会落后美国这么多。而今,中国必须转向更高端的增加方式,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也不足以适应中国未来的挑战。莱文校长还根据1828年耶鲁大学报告指出,学生获得某一项专业的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了一件物品,但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这种填充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而要在商界、医疗、法律、政府、学术界取得成功,需要的是头脑的修炼或者说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框架,让学生学会不断适应一个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理由的案例[3]。通识教育课程正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自主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习惯和独立解决理由的能力。在美国,通识教育普遍将教授讲课与专门的学生讨论课并行,讨论课一般实行小班制,以保证讨论充分实现。在其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逐步学会了独立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饰、改善。
(三)通识教育的又一核心要义是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大学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参与性实践活动和过程,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精神成人为最终目标。
目前我们的大学在专业教育主导下基本上不考虑学生的个人人格进展,至多把这个任务交给教师个人在课余进行辅导,但教师面对繁重的任务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施加影响。专业教育主导的结果就是学生一进大学便开始考虑就业理由,加之商科专业的影响,学校风气自然也相当浮躁。现代通识教育则希望提供一种可能,让大一、大二能够成为人文教育影响下人格培养的平静时间。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健全之“人”,就是要关注专业教育无法关注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人格进展理由。专业化教育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全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而通识教育就是要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让学生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论述,把相互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每一位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框架。当学生在社会中遇到各种生活、工作理由和心理障碍的时候,这些框架会不自觉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不至于茫然无措。
因此,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育将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精髓良好结合,不单单是要培养具有某种技能、能找到好工作的人,更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以及一批未来具有革新能力和社会识见的人。显然,大学人文教育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关键不是多开课,开那些没有多少营养的时髦课,也不是多多灌输知识,追求所谓“通才”,不能把通识教育课程仅仅看成是在主课以外“扩大”点学生兴趣和知识面的东西。需要做的是把以整体文明关注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看成是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和扎实思维训练过程;我们需要以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来重新定位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在这个总体框架和思路下,不仅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标志的专业教育不会削弱,而且我们以文学、历史学、哲学专业等代表的人文教育也会有一个更合理的安排,而这些专业在高校和社会的定位也将变得更加合理,而不至于在和工科、商科专业竞争中总是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教育》,引自《大学活页文库·第1辑》,华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5页。
【2】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2005年6月22日清华大学演讲。
【3】理查德·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进展中的角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8页—9页。
作者介绍:
蔡树才,1976年7月,江西余江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