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梦语论中国梦语境下高校通识课人文关怀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27065 浏览:1212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梦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精神图式,也是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系统性的目标工程。高校人才培育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关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而要求每位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彰显人文关怀。其中,大学通识课对学生进行广泛而直接的价值观引导,必须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关怀贯穿于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以便突现其对强国富民之人才培养的应有价值,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图式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梦;通识课;总体教学法;创新意识
1674-9324(2013)52-0151-03
中国梦是中国人走向富强的精神图式,它引导我们满怀信心,积极投身于国强民富的事业,这一事业既是我们共同的整体事业,又是融贯于各个行业、融贯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作。高等学校担负人才培养重任,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而高校通识课(哲学、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课程)以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而处于核心地位,通识课教学必须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关怀贯穿于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以便实现其对强国富民之人才培养的应有价值,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图式做出基本贡献。本文提出通识课的总体教学法,从主体自为、过程互动、能力培养诸方面探讨通识课教学,以实现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效性。

一、在通识课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落实人文关怀的前提

通识课总体教学法,是根据通识课程固有的多元性、总体性等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可操作性的方法,它打破了“教师中心论”从中心到边缘的线性授课模式,革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固定不变的主从关系,以传播学和接受学理论为先导,以动态教学为活动形式,调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中的能动创新性,在教学实践的诸环节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实现通识课的教学目的。提出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主要依据在于学生主体论、多元传播论和学科特点论三个方面。
其一,学生主体论。在任何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彼此不可分割的。诚然,没有教的一方,就没有学的一方,但是,教的目的在于学,教学过程如果忽视了学的一面,教的目的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实然性。总体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为前提,将“教学观点”由固定不变的教本转向灵活多变的对象这一学习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换言之,总体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观点转向教学对象学生的活动,注重接受学生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位置的变化,将接受对象推向教学活动的中心,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热情,以主动接纳的姿态去面对教学。
其二,多元传播论。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思维互动和观念传播的过程,它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多元的非线性的过程。正是根据现代传播学所揭示出来的这一特点,总体教学采用多维度、非线性互动和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如自读式、专题式、讨论式、助讲式、答疑式、报告式、学术沙龙、读书交流等多种传导形式,在动态的教学氛围中,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总体性地调动学生的向心力,有力地激活了课堂教学。
其三,学科特点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既是不同的体系化了的学科课程,又是特别注重开放性的课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体系的讲授,势必丧失通识课本身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总体教学法充分注意到了通识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注意到了通识课程的开放性、具体性和时代性诸特点,从方法论上把教学活动从注重教材讲授引向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从对一些原理的讲授转到运用这些原理对一些重要文本进行阐释;等等。通识课的学科特点提醒执教者不能偏执一端,固守某一现成结论,必须灵活机动,使自己置身于一种文化的场景,站在理性思维的高度,引导学生深入学科领域,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地把握学科体系及特点,探寻学科规律。

二、通识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激发学生能动性、提升学生能力的人文关怀过程

总体教学的运作充分考虑到了通识课的多维性主题和可能性,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氛围,考虑到了教学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多元性和交互性,考虑到思想交流的平等性和教学双方的互补性。因此,在具体运用总体教学法过程中,主要凸现如下的主题及相关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参与性为主题的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主体性为主题的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思维和科研写作等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创新性为主题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以从属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所处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总体教学法谋求多维性和总体性的目的,一反“教师中心论”原则,注意“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在通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训练和提高。(1)开辟“45分钟论坛”;(2)开展“组际辩论一节课”活动;(3)实行学生助讲式;(4)运用讨论式。在这过程中,教师既是监督者又是平等的参与者,发挥引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上述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618jyw.com
诸种形式的运作,总体教学法实际上显现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运作系统,这其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实质上达到有机的结合。假如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纠偏,学生的活动会陷入无序状态;而假如没有学生的参与和有效的信息反馈,教师便无法将教学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达到系统动态平衡的目的。由此可见,总体教学法是建立在师生一体、传接相承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向格局,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第二,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对学生的理论著作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富有个性和自主能动性,在很多具体事情的处理上普遍能够自己决定。在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发挥学生的这一主体性资源,赋予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规范性和目的性,通过课外导读和学生自读,培养学生对通识课涉及到的原著的兴趣,有步骤地引导他们对原著文本的消化。具体做法是:(1)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介绍重点期刊,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选读有关经典名著或名篇名作;(2)以检查读书札记或资料卡片的形式,促其消化;(3)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读书心得上交一篇4000字左右的理论文章,并以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推动学生交流心得。 第三,尊重学生的自为性,发掘学生的自为意识,大力加强学生理论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理论思维和写作训练是总体教学法的重要具体形式之一,也是这一教学法的重要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既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又可以通过写作表达出来,而理论思维比较完整的口头表达是建立于写作训练之上的。这里的写作训练,在教学标准和教学目的上有更高的要求。其一,要求学生做相应的阅读准备,通过阅读,详细地了解相关书籍的中心思想及其理论意义,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为接下来的选题做好铺垫;其二,教师提出论文选题,并做专题辅导,介绍论文写作知识和一般要求;其三,与已选定题目者座谈对话,提供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其四,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他们重新阅读,在反思中把握其逻辑脉络,以便达到更高的理论水准;其五,修改和定稿座谈,师生交换意见,切磋完善。这种训练为学生进一步走向高阶段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此外,通识课总体教学法还谋求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和保护,通过校园调查、网络调查、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途径完善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通识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人文精神的普遍传扬

通识课的总体教学法是一个多维性的综合方法,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作为一种操作性的方法,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超越学科专业的知识性训练和技能培养,显现其在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中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始终突现以人为本,具体通过关心学生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学术视野、知识再造、思想境界、人类情怀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并使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等人文精神得到传扬。通识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既是一个内契和内启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向彰显和普遍传扬的过程;既是一个人文价值的传承过程,又是一个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过程;既是一种个体本位的关怀,又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成全的群体性的总体关怀。因此,通识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作为整个校园人文关怀的一个部分,其地位毫无疑问是基础性的,起作用是关键性的,其效果是长期性的,其意义是深远的。无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人才整体培育,还是对于社会精神文明提升、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第一,高校通识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支撑教师讲台形象和教师学理品质的,不是简单的教科书讲授,不是教师个体自然形象的优劣,更不是教师自我声张的话语权力。良好的讲台形象和有口碑的学理品质,是通过教师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表现出来的。教师良好的人品和学术品质是通过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构起来的。他从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课后时间中投入他的精力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尽量不疏忽学生的具体期望。一句关心的问候,一次学习上的具体指点,一次任务的敦促,一次有效的反馈等,都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学生对老师的敬重,除了老师内在思想的深邃,还有老师与学生的真诚互动。所以,实现通识课教学的人文关怀,必须打破教学中“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绝状态,打破教师自言自语、隔空喊话,学生“身心分离”、“魂游他乡”的教与学的分离状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618jyw.com
态,关键在于老师的“心”要与学生的“心”合一共振,用心投入,将心比心,对学生真正关心,才能把人文关怀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对学生进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高校通识课中的人文关怀,对学生人生成长和人生意义实现发挥着奠基性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从通识课的学习中借鉴某种共性的思维方法和概念范式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尤其是通识课人文关怀的意志激发和情感投入会进一步转化为搞好专业学习的动力;它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整体上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以成熟心态参与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各种挑战;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和人生价值。
此外,从校园与社会、个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更广泛更长久的效果上看,通识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都会产生和显现其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作用和中国梦宏伟蓝图的实现发挥着内在而持续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