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关于,栏杆拍遍,英雄迟暮否?相关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34083 浏览:1580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文学史上,辛弃疾是杰出的词人。他一生都在抒写雄心壮志,为祖国命运而忧虑;他曾于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且具治国经世之才;他时刻都在盼望收复中原,夙愿未偿却成诗词大家。
特殊的命运,造就独特的词作。词人浓浓的爱国情怀有如杜鹃啼血,字里行间尽显他的悲愤、愁苦、忧思。他悲的是国土沦丧,愁的是朝廷苟且偷生,忧的是民族存亡。这些便构成了他的诗词中的思想主题和永恒的情感旋律。
以辛弃疾早期和晚年的两首词为例来浅析其思想性。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登临写景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当时,距离他率北方抗金义军南渡已达12年之久,但南宋朝廷并不给他北伐抗敌的机会。词人登临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的论文网壮丽河山,想到北伐之志,即作此词抒发御敌抗金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思。
词的上阕抓住江南秋季的特点来状写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是对落日楼头的情景的描摹,衬托出词人如失群孤雁般充满失意的心情。再用看宝刀、拍栏长叹的典型动作,来表达爱国。“无人会,登临意”,直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下阕运用历史典故,来矢志报国的积极志向。词人既不学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贪图私利的许汜,而要为抗金报国的理想奋斗到底。可是,此刻的他只能坐视年华流逝,徒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喟叹!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愁真是言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汉语言论文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时年已66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想北伐建立个人威望,急于用兵却疏于备战。背景之下,词人虽是垂暮之年,但收复河山有望,仍积极练兵备战。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想到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妥协苟安的近况,发出对年华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词人怀古,表达了矢志抗金的理想和强烈的战斗愿望,也含蓄地批评了韩侂胄草率用兵的做法。词的上阕意在收复河山,故追述孙刘功业:在京口起事,建立王朝;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词人怀古,既赞颂了古代英雄,借此的壮志,又侧面批评了朝廷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辛弃疾是理智的,他渴望北伐,但反对草率出兵。下阕即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告诫当局要备战;又以廉颇自况,表达不得重用的感伤。
辛弃疾写作两词,时隔31年,词人也由壮年转至暮年,但辛弃疾矢志收复中原的理想没变:两首词都表露了他随时准备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都抒发了他用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却换来一生冷落、壮志难酬的愤慨。不同的是,前者显得昂扬激愤,后者多了凄凉悲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