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龙,舞龙运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与价值认同相关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6601 浏览:172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献与逻辑浅析的策略对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符号特点等不足探讨,,舞龙运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起远古的祭祀求雨活动,与图腾崇拜密切的联系;舞龙运动的原始文化符号体现为预示繁衍生息,展示对生命力的追求;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传统认识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民族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汇聚民族凝聚力的载体,了的认同,了的文化自觉。
词:舞龙;符号特点;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29-04
龙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是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以远古时期对龙图腾的崇拜到今天龙的传人,龙文化已经渗透到文化的方面,了文化积淀和凝聚的载体。舞龙也称为“耍龙灯”或“龙灯舞”,是在龙文化上诞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集体性的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成。舞龙是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舞龙民族的文化现象了炎黄子孙的认可,对我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对舞龙运动的本源和符号特点价值诠释的论述作用。
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符号象征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对于龙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考古发掘早在8000多年前人就有了崇龙的记载。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的原龙纹是最早关于龙的雏形,原龙纹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其本身被赋予了承担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使命,其身份的产生与原始巫术密切联系, 龙图腾特殊的崇拜, 其物化的体现在生产生活中随处,祖先以的想象力将龙描绘成了无比法力,在水陆空自由驰骋的“三栖动物”。其形态动物的集合体,如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状,它更是唤云播雨、遨游四极、吉祥庆瑞被顶礼膜拜的神冠之兽。龙在古代还代表着帝王的象征,“龙床”“龙袍”等称谓曾是帝王的专属。龙帝王的象征最早是以秦始皇开始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政的使者以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有人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对其说“请把这块璧交给滈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补充到“今年祖龙死”。正当使者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人将玉璧放到地上后便不知踪影,使者回朝后将玉璧交予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后沉默良久,随即谕令御史大夫查看玉璧,惊讶地是八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江的那块。后人理解,秦始皇的无道上天已福佑其统治,所以就派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庇护秦国的意思。要使者将玉璧交给像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个龙” ,这里所说的“祖龙”即指秦始皇。自秦始皇的帝王都把比喻成“龙的化身”、“真龙天子”,自此龙在古代也了皇权的象征。龙在民间更多的代表着与水有关的“动物”。闻一多先生就曾“龙是图腾,是只有着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虚拟生物,是由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7]。图腾和动物龙在古代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不但兴云降雨还驱邪避异,更能给祥瑞与幸福。龙图腾是华夏先民在远古与自然环境斗争产物,更是给希望的虚无的崇拜物和精神寄托。舞龙运动的产生对龙的崇拜,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是舞龙运动的雏形,“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汉书·西域传赞》)所谓“漫衍”颜师古注释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自此龙文化贯穿于民族的进展历程之中,并在漫长的进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风俗习惯。如盛行于我国南方的“草龙”、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另外还有“彩绘布龙”、“纸龙”、“段龙”等等。我国的舞龙形式非常多,仅在重庆地区就有诸如“黑龙”、“扁担龙汉语言论文”、“肉龙”、“柑子龙”、“采龙”、“板凳龙”、“小金龙”、“蠕龙”、“虾子龙”、“火龙”等十多种舞龙的形式。舞龙的策略也各不相同,花样和技艺繁多诸如“金龙绕柱”、“青龙上升”、“龙头穿花”、“引龙出洞”、双龙抢珠”、“龙脱衣”、“滚龙”、“盘龙”等策略。风俗与仪式不尽相同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形成了民族独具特点的基因符号,“龙虚拟的动物与图腾在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中被赋予了的角色”[1]。舞龙习俗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华夏儿女的认同,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

1.2 舞龙运动的原始意象及文化符号象征

1.2.1 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对生命力追求的象征

对于以农业社会或以农业文明为的社会结构下,最具有魅力的当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古代先民对把握的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时便试图“神”的图腾崇拜来表达愿望,舞龙活动便成了精神和情感平衡的仪式。龙的每身体结构和体貌特点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与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2]。在舞动祥瑞“动物图腾”的中表达着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舞龙习俗与生殖和繁衍生息更是密分。《墨子·明鬼》中就有关于“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也。”的记载。“祖”、“社稷”、“桑林”、“云梦”指的是在仲春之月男女会合的地方[3]。闻一多先生也“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的习俗[3][4]。另外舞龙与“灯”的形式也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但代表着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在我国南方的地区的舞龙习俗中龙灯是于生育的,在舞龙灯的中摸“龙角”和“龙须”的也象征着为了而象征性的与龙交合。胡朴安撰写的民俗中就记载着“妇女绕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的诗句[5]。,舞龙运动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本身,更多的是精神的憧憬与追求。在舞龙运动中也展示着繁衍生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1

1.2.2 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铸就了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丰收的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是辛勤的耕种,另上天的风调雨顺。依靠谷物维持生命的根本,无力主导自然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龙的作用也就凸现。龙也成了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瑞“力量”,顶礼膜拜的保护神。最早的舞龙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神农求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舞龙求雨的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6]。在舞龙的中都要举行仪式焚香祭祖、祈祷神灵、焚烧祷文以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在传统节日元宵、春节、庙会等喜庆的日子里都要舞龙助兴庆祝和祈福。如在我国的安徽省休宁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香火龙,天不下雨晒草龙”[3]。这些舞龙祈福仪式在我国内地的地方比较。纷纷在舞龙的和仪式中祈祷神灵来梦想,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2.3 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

在民族的图腾崇拜中给予了龙无比崇高的地位,把龙神物在观念上也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了一起,龙也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情感寄托。舞龙习俗在汉代就庆典娱乐和民间表演的精彩节目。在历史的进展进程中代表着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的需求赋予了娱乐与观赏功能,这期间舞龙的技艺和花样也不断翻新,对鱼龙本身的扎制和体现也不断呈现美观化。重庆地区的“火龙”表演浙江地区的“断头龙”,安徽等地的“草龙”较为精彩的舞龙表演。龙代表祥瑞的图腾在祭祀等仪式上龙的“力量”许下美好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在庆典和狂欢的时候又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

1.2.4 传统认识中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对于自然现象和自身管理论文的认识相对有限,出现自然现象和疾病解释的时候会理解为是神的力量所使然,在出现对生产生活的现象时常常要感谢“神的关照”,在出现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常常会是“妖魔鬼怪”所使然,法力无边的神奇力量驱除邪恶了的心理需求。龙祥瑞和无比法力的“动物”,再次了心精神与情感寄托,龙又被赋予了驱避求吉的功能。如在我国四川等地的舞龙习俗中就有“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这一的目的要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河北的地区的“摆字龙”和“摆字龙灯”等活动也具有驱除邪恶的内涵;重庆等地的舞龙活动“抬龙女”和“捉旱魅”等仪式表演也具有驱除邪恶,祈求祥瑞,迎吉纳祥的含义。这些舞龙仪式活动的出现了龙吉祥的化身在民间习俗中具有禳祓性的特点。
2 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1 舞龙是对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民族是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中断的文化。龙民族想象物种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民族情感的寄托,了炎黄子孙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文化神异与灵迹、变异与周游在龙文化中淋漓尽致的。龙文化深深根植于文化沃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龙文化中蕴含着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蕴。“的进展,舞龙运动使龙文化与爱国主义、革新精神等有机地,不但积淀和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和进展了民族精神”[9]。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10]。舞龙活动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信息沟通,更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在的传统社会中龙人与神的,舞龙习俗中龙的道具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已经形成了族类认同,认同成了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叙事和传统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2.2 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载体

古代龙文化就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 “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 钱其琛同志也曾经“龙的民族团力的象征,以更为深层的作用是来讲是民族团力的精神内涵”。突破地域、族群之间的精神力量把儿女团结在一起,无论是身居何处每人都铭记“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舞龙运动就生动地揭示了“团结力量”。舞龙运动是集体运动的,在整个中每个人都要团结协作才完成,个人力量够融入到集体的节奏中去,那么必将遭受失败。舞龙运动带给的是喜庆的节日气氛,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龙文化已经延伸到了文化的领域。用龙来比喻吉祥美好的事物,在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类物品上均有龙的印记。如自古以来的龙宫、龙床、雕龙画凤的建筑装饰,带有龙的地名、传说、人名;与龙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如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等不胜枚举。在古代龙又帝王的象征,隐喻着皇权与高贵,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形成,龙与民族紧密在一起了最高作用上的图腾崇拜,“龙的传人”、“龙种”、“龙的子孙”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相传。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的传人人血脉相通的生动。龙的神圣地位深刻影响着的文化系统、核心观念、艺术风韵、审美风格风俗习惯,是对文化的凝聚。了历史的积淀,龙文化更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凝聚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资源。在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舞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对龙文化记忆的强化。
3 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以而保持与革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11]。舞龙运动集体性的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成[12]。舞龙运动是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民族的认同。舞龙运动是民族团结、统一、合作、拼搏的象征,多少年来在华夏的版图上民族每逢节日和重大传统活动中都有舞龙运动的出现(表1、2)。
上述关于舞龙运动与习俗的记载龙文化一小,我国关于舞龙运动的开展十分广泛,这既有现代的舞龙运动也有传统的仪式庆典,因民族和习俗的差别地区对龙的理解不尽相同,对龙的信仰是相同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是民族认同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点,龙文化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已经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和文化自觉。
4 结 语
起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民族的血脉之中,舞龙运动传统舞龙习俗的仪式再现是对文化的强化与继承。其原始文化符号特点体现为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对生命力追求的象征;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传统认识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民族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汇聚民族凝聚力的载体,了的认同,具有的文化自觉性。
文献:
[1] 潘一焕,等.龙文化景观[M].北京:旅游出版社,199

3.13-15.

[2] 吉成名.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3]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1-72.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
[5] 胡朴安.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44.
[6] 何星亮.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71.
[7] 白度百科.龙的名片记载[EB]baike.baidu.com/view/639

2.htm.

[8] 汉书补注(列传卷六十六)西域传下.P5550转引自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2.
[9] 张远波,等. 舞龙运动的文化剖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08.
[10]高晨阳.传统思维方式探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

4.36-37.

[11]白晋湘,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进展[J].文史博览(论述),2011,(1):53-55.
[12]王智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8:136-139.体育与科学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