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论述及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6707 浏览:148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健康第一”理念的提出,对学校体育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又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具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元素,体育与健康课程里面还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主流”课程的知识元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被边沿化,体育健康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极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被长期忽视,本研究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它基础学科课程的关系出发,探讨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元素逻辑关系,以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交叉性、通俗性、直接性为切入点,结合多元文化语境,尝试对体育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在课程教学方面的交叉渗透点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渗透式体育教学的试验方案,结果显示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本研究的结论:1、在横向维度上,进行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挖掘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丰富体育内容的人文性和科学性。2、在纵向维度上,多学科交叉渗透更加注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推行素质教育。3、渗透式体育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可操纵性的探索方式。【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学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81选题依据8-102选题意义10-123研究现状12-153.1现阶段体育学科交叉渗透情况分析123.2体育学科综合化的文献评述12-15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5-174.1研究的思路154.2研究对象15-164.3研究方法16-174.3.1文献资料法164.3.2归纳分析法164.3.3访谈法164.3.4实验法16-175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内涵、必要性及实施机制17-225.1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内涵175.2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必要性17-195.2.1有利于形成教育协力,提高体育学科的育人效果17-185.2.2有利于拓展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空间185.2.3有利于缓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压力18-195.3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实施机制19-225.3.1树立科学体育观和人文体育观统一的意识195.3.2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兼容性,实现体育学科目标的多元性19-205.3.3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间的联系205.3.4建立学科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自我长大和专业的发展20-226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理论的构建22-456.1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理论依据22-246.1.1全面发展理论基础226.1.2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22-236.1.3根据心理学“体育介入的动力调节系统”理论236.1.4根据“整体—部分”的系统论理论23-246.2多学科交叉渗透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实施策略24-286.3横向交叉渗透---其它学科渗透到体育课程28-346.3.1横向交叉渗透的内涵286.3.2横向交叉渗透的原则28-296.3.3横向交叉渗透的个案29-336.3.4学科渗透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33-346.4纵向交叉渗透---体育渗透到其它课程34-456.4.1纵向交叉渗透的内涵346.4.2学科纵向交叉渗透的意义34-356.4.3纵向交叉渗透实施策略35-376.4.4纵向交叉渗透学科个案分析37-457学科交叉渗透式体育教学实验45-617.1实验计划457.2研究过程45-467.2.1调查过程的实施457.2.2实验设计45-467.3交叉渗透式体育课堂教学个案分析46-537.3.1与生物学科渗透的社会适应的代表案例一构建青春期异性健康交往的体育课堂46-487.3.2体育与综合实践课程渗透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领域的代表案例——体育家庭作业48-497.3.3与音乐渗透的运动介入的代表案例——打造欢快的花样篮球课堂49-517.3.4多媒体渗透的运动技能的代表案例——打造欢快科学的足球体育课堂”。51-537.4实验结果分析53-617.4.1体育教师在渗透式教学下五大领域目标实现53-547.4.2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的运用54-557.4.3渗透式教学后学生体育兴趣变化55-567.4.4渗透式教学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56-577.4.5渗透式教学下教学方法的运用57-587.4.6渗透式教学下教学评价的变化58-597.4.7渗透式教学学生的情感认知59-618结论与建议61-648.1结论61-628.2建议62-64参考文献64-66附录I66-70附录II70-72致谢72-7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