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工具性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3418 浏览:110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文学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还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语文的广泛使用与语文运用的生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实用性
日常生活中,我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你是教语文的,你应该很会写文章吧!发两篇让我学习一下呀!”同学说。与网友聊天时,网友说:“你是教语文的,你帮我写个建房申请书吧!”
我忽然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文学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还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或者说我本身这方面的素质就有所欠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近几年夸大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无形中被冷落。请看一则新闻:江苏省人才市场拿出10个岗位面向大学生招聘,筛选之后80多人入围。有一题是根据素材写一则邀请函,80多个文科毕业生竟没有几个能写出一份完整的邀请函,绝大多数“缺胳膊少腿”。作为工具的语文竟面对如此尴尬的处境。
学了语文,不大熟悉汉字,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东倒西歪,说不好普通话,朗读文章支支吾吾,没有阅读报刊的习惯,不会写简单的运用文,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而生活却离不开语文: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医生的病情记录,的审判笔录等等,都需要语文这个工具。语文的广泛使用与语文运用的生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反,学了语文,能很好地掌握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的人,就能在日常生活和就业中显出上风来。同窗的一位好友,就是由于有一手好笔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应聘的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中专生的学历打败了更高学历的竞争对手,赢得了自己满足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也是做得得心应手,尽情地发挥了她良好的协调能力。年纪轻轻的,当了几年主任后,又早已是某部部长了。
叶圣陶先生以为:“讲读负担三重任务。讲读,一方面练习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简言之,学习阅读,学习作文,受到文化熏陶。
温儒敏教授以为,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少要求,先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而言是比较‘奢侈’的东西”。“现在据说很多人连‘练习’都不敢提了,那语文怎么学?毕竟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语文的功能无穷扩大,似乎很重视语文,到头来却可能‘掏空’语文”。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例如:朱自清的《春》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是两篇较为经典的写景的文章。而实际上,我们往往只留意到了它们的审美价值。在教《春》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浅析了本文的结构特点,然后带领学生赏析春草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不足:1.这一段写了什么景?2.这些景有什么特点?3.按什么顺序写的?4.用了些什么策略体现景物的特点?在提出第四个不足后,我告诉学生:这里的写作策略包括写作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些好词好句的运用等。很快,学生得出了结论。之后,我便要求学生按照学习春草图的策略学习其他几幅图。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了学习《春》的经验,所以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不足:1.学习了《春》后,你觉得我们以哪些方面来赏析写景的文章?2.朗读课文,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设计这个不足意在引导学生浅析课文结构。)3.你喜欢哪一段?说说你的理由。(用这个不足引导学生以写了什么景,这处景物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景,用了哪些策略写景等方面赏析课文。)之后,我说,自然界到处有美的有着,但最美的是人类,由于人类不但能发现美,更能体现美。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景了吗?你将怎样来体现你看到的美景呢?(用这个不足来引导学生用已学习的两篇课文作范文,练习写作。)
再如在教学《绿色蝈蝈》一课前,我给学生看了一组常见的小昆虫图片,问学生:“这些小昆虫,你们熟悉吗?”学生当然回答说:“熟悉。”我接着说:“那今天就写其中一种吧!”学生犯难了。我说:“知道为什么吗?由于你们平时很少仔细观察它们,对它们的外形,声音,生活习性等不是很了解。”然后,我在说明要求后,要学生默读《绿色蝈蝈》一课。待学生读完以后,我问:“读了课文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有这样一些回答:1.作者对蝈蝈的观察真是太仔细了;2.作者对蝈蝈布满了感情;3.作者对昆虫探讨工作真是太热爱了。我在心里暗喜,这不就是我所要的答案吗?于是我又进一步问:“以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仔细?”学生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有的说他写出了蝈蝈美丽的外形,有的说他描绘出了蝈蝈动听的声音,有的说他仔细观察得出蝈蝈喜欢吃肉和甜食的习性。我一边引导学生读这些文段,一边板书一些关键词,同时我还总结出观察要“着眼”“着耳”。然后我问:“作者是怎样知道蝈蝈的食性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假设、证实的探讨策略,得出观察还得“着心”的结论。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浅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蝈蝈布满了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学会了运用比较等修辞策略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至此,我便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了随机观察(独自一人去观察昆虫,蝈蝈的声音引起“我”的留意)、跟踪观察(将蝈蝈养在家中,观察它的生活习性)的策略,也学习了一些写动物的策略(描写外形、声音及生活习性特点,用比较烘托,用修辞手法形象化等)。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也是一篇经典名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其情感价值,实在它也是一篇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上课时,我们可以设问:“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的背影,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的背影。”然后我请学生读课文后得出结论:“课文写的是父亲的背影,车站望父买橘与车站父子别离时的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身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么凝重,那么的普通,甚至那么的寒酸。
“那么为什么父子俩会在车站惜别呢?”祖母逝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这种背景下的父亲显得坚韧、真诚、执拗。
“结尾为什么又一次提到背影?”因收到父亲来信,又一次牵动作者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抑郁的感情一时喷发,于是感情升华到了极点,直接抒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无疑这“背影”在此文中是当之无愧的线索,它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由此可见,课文选取典型环境(祖母逝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中的典型材料(爬月台买橘),平凡中见真情。此文真不愧是一篇怎么样选材与怎么样安排文章结构的习作典范。
又如《月亮上的足迹》。在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设问:“人类登月有什么作用?课文哪一段有所提示?”学生找到答案后,告诉学生最后一段以表达方式上说,是议论。所谓的议论,就是作者自己发表的见解、主张。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议论,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另外一些议论性的句子,感受它的作用。最后,我又拟一两个作文题目,要学生说一两句议论性的句子,点明此文中心。学生学以致用,现学现用,效果相当不错。
词语绝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它首先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工具。词汇丰富,全盘皆活;词汇贫乏,一切皆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还体现在词语积累与运用方面。
学习《桥之美》一文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古今中外很有名气的桥的插图,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想一想:这些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的眼球?它们美在哪里?假如要你写一篇描写和赞美桥的文章,你可能用上哪些词语、诗句?请随时将以你脑子里的语句快速地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我说:“作为比较鉴戒,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吧!请特别关注作者是怎样体现桥的美感的!”接下来,学生便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画出课文中的美词绝句。下一步,则要求学生尽量用上刚才自己画出的词句来归纳、讲述“作者以为‘桥之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启发”这个不足。最后,我还要求学生选用自己以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优美词句,写一两段自己心中的桥之美,或是由此生发感想,描写其他景物。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呢?我想,答案就是像语文课。语文课堂基本的特点是什么?我想,答案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觉得在阅读或写作方面有所得,那么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