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推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6133 浏览:20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让学生留意语言文明,有人偏偏言语,让他们自律自爱,偏偏有人小偷小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有的只要他人尊重,而不尊重他人,有的缺少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
据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进展上有着严重的不足。学习上,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能力低,厌学逃学现象屡见不鲜;人际交往中体现为社交退缩、人际联系紧张;人格上有着自卑、自我为中心,等不足。当前中小学存活在的心理不足及人格进展不足,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其中理由自然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极度的偏离了教育的核心——培养健康的人格,追求人性的完善,造成了大批知识、能力与人格分离的学生,使之人格偏失,恐怕是主要的理由之一。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上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由于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某些思索,陶冶某些情感,以而能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创造真善美活人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人格教育理念应该成为学校贯彻始终的教育理念,进而明确提出教与学的目标,即让学生具有“健全人格”。
为此,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我的感受是: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是零星地隐含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零星地潜隐着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例如设计《芦花荡》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爱国,自尊、自信,智勇双全,不怕困难的精神;设计《背影》教学,让学生感受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设计《散步》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善良、敬老的好品质。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语文教学过程则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渗透渠道。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能凌驾于语言文字练习之上,而是潜移默化地渗透于语言文字练习的各个环节中,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知识、聪明和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

二、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人格教育

语文课毕竟不是专门的人格教育课,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脱离语文练习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格教育呢这就是教学策略的不足。教无定法,教学策略的设计总是依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的。

1、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才能逐渐推动教学论文个人的道德转化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通过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邓稼先在阔别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寒春事为契机,学习邓稼先为人忠正,为国忘我的民族精神,在文章最后,调动学生情感,以中国一代青年为题目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态度,表达对和平的呼吁,这样一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升。

2、要善于诱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健全的人格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语文教材中有体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人物形象闪耀出忠于祖国美好而崇高的情感。我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自信,心爱集体,勤劳,谦逊这样的一些积极的性格,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转变,正确正视自己。

三、在大胆质疑求异中,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人格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疑则殆,为学应该有疑,有疑方能进,有疑方能革新教学论文。”要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人格,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不满足于课文或老师现成的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以新的视角去思索和想象,以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它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以整体上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然后分角度进行具体说明,最后作总结。
本文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我问:“本文是典范的说明文名作,但是。老师以为还可以用别的办法写作本文。假如你先容苏州园林,你会怎么作?”
学生们以为,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确实是规范的说明文,但是惟其规范,所以不太活泼,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以为应该先描绘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作具体先容,在及其他;有的以为可以以园林的特点、历史故事、起源原因等多角度综合说明,还有的以为可以采用时间或者空间顺序先容苏州园林等等。
换个角度思索不足,道人所未道,发人之未发,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心,能有力的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四、积极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教学论文健全人格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学习正以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向开放式的学习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和综合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除了对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学习能力带来影响以外,它必定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世界观,也就是说,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形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断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把自然、生活、社会的广泛自然融进语文学习中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让学生走进社会,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健康人格地形成。
如开展《我的家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分组探寻家乡的风土人情——
有的走访家乡名人故里,了解名人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经历和生活故事;有的走进风景古迹,了解优美的传说故事;有的深入工厂乡村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工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教学论文;有的对县城的历史、人文、地理、天气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探讨……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熟悉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及时刻准备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积极情感。
当然,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多种多样,我们的探讨毕竟还是非常肤浅,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地深入的探究,“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熟悉得堆积。”在语文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灵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适应社会变革和进展的人格,这应该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必要条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乐于接受的健全人格的教育,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进展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