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目标“四化”对有效教学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6606 浏览:211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上学期,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分头主备或辅备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一、二册的26篇课文,撰写了26份教学设计。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但也有着着不少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着着“四化”倾向,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空泛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培养的总目标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进展奠定基础”①。这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归宿,而不少语文教师正是捉住了课程目标中的“素养”、“能力”和“素质”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实际上,语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语文课程目标是针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编制而言的,而语文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所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师生预期所要达成的教学结果。可以说,语文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言的,它决定了一堂课要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因此,不能把语文教学目标等同于课程目标,否则,语文教学目标就轻易空泛。比如:课文《记念刘和珍君》设计的教学目标②: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会赏析重点句段,感受表达效果。
这一教学目标内容比较空洞,由于这样的目标设定可以运用到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目标预设没有指定教学目标的特定内容,也没有指示教学目标实施的方向性路径和可以预见的目标实施达成的效果。
同样教这篇课文,有人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③:
(1)学会摘录关键词语的策略,捉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捉住关键语句,提高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3)练习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学习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敢于斗争的精神。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大体上针对了文本的具体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维度出发,切实而明确地指示了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性途径,以及必须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可以预见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是空泛的,而是可操纵、可指示的,是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相呼应的,且能付诸教学过程的纲领性蓝本。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才能“以心所欲不逾矩”,教师也才能将一节课的教学资源充分收拢,努力开掘,而不是蜻蜓点水,旁逸斜出。

二、教学目标的狭隘化

语文教学目标的狭隘化,就是狭隘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过分夸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阅读课教学,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品味、赏析、涵泳、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和意蕴美,而是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割裂肢解成一道道语言练习题。比如:课文《鸿门宴》设计的教学目标④:
(1)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等多义词的义项。
(2)了解“此……也(耳)”、“何以……”等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拟出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题目,让学生练习。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人们听不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听到的是学生沙沙的做题声。学生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怎么考,教师怎么教,语文课完全变成了言语习题的练习课。
实在,无论以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鸿门宴》都不失为典范之作。全文贯串了项刘二人激烈的矛盾斗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者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在细节描写中凸现人物性格。基于此,有人这样设计《鸿门宴》的教学目标⑤:
(1)掌握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浅析古人成败得失的理由。
(3)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策略。
按照这一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流程,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古人写人记事的技艺教学论文,而且能够学会浅析古人成败得失的理由,以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学生“学会以历史进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以中汲取民族聪明;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⑥。

三、教学目标的程式化

语文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要有教材整体观,既要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更要尊重文本本身在内容上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即作者自身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不会相同。因而,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体裁的文本也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不能程序化地设定教学目标。比如,同是写景状物散文: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⑦: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策略。
(2)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的抒怀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艺教学论文。
(3)学习文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并浅析其表达效果。
(4)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⑧:
(1)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联系。
(2)理解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浅析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
两篇优秀散文,教学目标除领悟“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相同外,其他目标并不一样。可见,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不同文本的学习重点各有侧重。以前我们讲的“一课一得”、“一课主要解决一个不足”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不能一碰到散文教学,都是赏析形象,领悟情感;一碰到小说教学都是浅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即使是教学目标相近,达成的途径也不能完全一样。否则,高中三年语文课学下来,学生岂不索然寡味?又怎能奢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的摆设化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指导着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结果。因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教师不能把教学目标当成可有可无的摆设,更不能把教学目标作为期末领导检查教学设计时的临时“添头”。
教学目标设定以后,如何来达成教学目标,却不是简单的可以统一行动的教学行为。
上学期,笔者曾听了一堂校内公然课。上课开始,授课教师就围绕教学目标“出标”、“读标”、“释标”,教学过程中又“验标”。“出标”时,教师用多媒体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看;“读标”时,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给出的教学目标;后来,教师还忽然袭击,让几位学生背诵教学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目标;“释标”时,教师为学生解释教学目标各条文的具体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教学目标”开始课文学习;临下课时,教师又要求学生回过头来,对照教学目标检查达成情况。以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教师完全按照自然学科教学目标特点强行推行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俗不可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跟自然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人文性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像知识传授一样被分割得清清楚楚,因而,语文教学也就不可能像数理化教学一样完全以策略技艺教学论文层面的传授和练习达到目标。语文教学更适合“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滋润、感悟、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感动,以而主动地吸收营养。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的教学,学生之所以被文本感染、震撼,往往不是首先知道了文本的教学目标,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自然而然被文本内容及作者饱蕴的情感所感动,以而在灵魂上受到了洗礼。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空泛化、狭隘化、程式化、摆设化等倾向,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确定、教学结果的天生,终极也必将影响到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内涵,兼顾文本内容特点、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认知特点,纠正教学目标设定中的“四化”倾向,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
注释:
①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②④巢湖市二中高一备课组《教学设计》。
③⑤《新课标鼎尖教案必修①》,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

2、95页。

⑦⑧《新课标鼎尖教案必修②》,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

4、26页。

[作者通联:安徽巢湖市二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