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探究

更新时间:2023-12-23 点赞:14085 浏览:59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不足比解决一个不足更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是很重要的。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1)要注重营造环境,使学生“敢质疑问难”;(2)以课文疑点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3)注重指导策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问难能力培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策略,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不足提出来。

一、要注重营造环境,使学生“敢质疑问难”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同等、、亲切、和谐的联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革新教学论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不足允许再想,不明白的不足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愉快,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革新教学论文,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在和谐的师生联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不足、提出不足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以而乐之爱之。

二、以课文疑点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是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例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学生提出疑问:挑山工比游人走得慢,而课文却说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是为什么?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自学下面课文。学生由此熟悉到:挑山工具有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精神。学生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连贯思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不足,疑点便迎刃而解。课文的难点部分,往往文字蕴藉深沉,余味无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解决。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最后一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问: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不足?学生提问:鱼应游到水中,怎么会游到心里来呢?教师顺势再问:前面讲到了“鱼游到了纸上之前先游到什么地方?”学生通过思索,回答先游到心里。这句话是说青年画鱼之前通过观察,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已经把金鱼的每一个动作都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三、注重指导策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平时教学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读完课文后,老师请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或是想不出不足,或是所提不足乱、琐碎、离奇、明知故问。可见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缺乏发现不足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找问点。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课文中属于学生利用已掌握旧知识也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质疑;关键是还要教给质疑的策略。由于只有掌握了质疑的策略,才能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效益。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重点要解决好两个不足。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疑”;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问”。让学生学会如何疑,首先要使学生知道在何处求疑。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在结论处求疑。其次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求疑的类型。求疑的类型可概括为:疏通性的求疑,深究性的求疑,鉴赏性的求疑,评价性的求疑。第三是要使学生学会捉住哪些内容求疑。又如《养花》最后一自然段,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这样的地方往往有不足可问;以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公道的地方求疑:如《鸟的天堂》,前边的“鸟的天堂”用引号,后边不用,这需要问个究竟;以文章的重复处求疑:如《林海》中的三处“亲切、舒服”,《别了,我的中国》重复三次;以课题中求疑,以标点符号的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求疑等。学生有疑可问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适时质疑。如:有关课题的质疑,宜放在课文教学开始,让学生心中带着不足学习课文;对课文的语句内容的质疑,可放在课中,边学边问;对课文中心、写作特点等方面的质疑,放在课尾,会理解得更深入透彻,等等。学生有疑必问,但怎么去问呢?教师需在教学中相机点拨学生思维的策略,以提高其质疑的水平。比如讲《长征》一课时,学生围绕“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提问。有问:“云崖暖”、“铁索寒”是什么意思?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直接提问;有问:山崖高耸入云,为什么会感到暖?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问:“一暖、一寒”的比较突出了什么?这是深入探究之后的不足。问的不足不同,说明思维的深浅层次不同,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思索不足,才能使质疑问难落到实处。
学生掌握了如何“疑”同时还要掌握如何“问”。疑必有问,有问方能求解。求疑是手段,求解才是目的。在阅读中有了疑问之后,首先要引导学生自问自解。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阅读中以无疑到有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进展,假如在有疑的基础上能通过努力进行自解达到无疑,这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自问自解可以说是最有作用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而且还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浅析不足、解决不足。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进展和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自问自解不能释疑的不足,还可以进行互问互解。
总之,质疑是合作学习的好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解答不足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质疑就是联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纽带,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的桥梁,它充分发挥了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形成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爱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教育评论,2000,(03)
[2]陈金铿.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留意的若干要素[J].教育评论,2001,(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