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3552 浏览:1073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语言能力

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熟悉语言、品语言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课文《包公审驴》讲的是包公运用聪明,以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的破案的故事,课文的对话极多,这样,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特点。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实践证实,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进展,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布满了兴趣,都期待着下次语文课的到来。

二、朗读有助于进展学生的语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以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正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地感受,自然而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以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读多了,自然也就领悟了作者之意。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出色的片断时,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文笔的出色。但是只要它们时进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于是使他们慢慢的学生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出色的片断。有时甚至可以对一篇文章顿悟其义,产生灵感。比如我在教学《黄山松》这首诗时,首先指导学生节奏分明、音韵谐美地去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以诵读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黄山松形象淋漓尽致的描写,并以山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这些词中感受黄山松的英雄气节。学生读着这首诗,仿佛有了身临其境般想像黄山松的傲然雄姿,以而对松树的品格油然而生景仰与赞美之情。所以说,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好学。

四、加强朗读练习,能提高学生的浅析理解等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语言优美生动,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在教学法,更应以读代讲。例如,《三峡之秋》一文中作者捉住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不同的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下午:青色的、透明的、明净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在江面上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余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飞降。进行了描写,语言优美大气,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受,加上学生们自己丰富的想象,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往往比老师们想象的更加鲜活,美丽。学生经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生动语言,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抑扬的语调,犹如思维的向导,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以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最关键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策略,不少学生能在读中发现不足,并且努力去解决,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最后,我想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练习,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进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文学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