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15949 浏览:704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展推动教学论文了多媒体技术的进展,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多媒体技术形式多样,体现力强,它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延伸人的感官,以形体、色彩、动感与音响等艺术效果感染吸引教育对象,扩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语文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快速地进入课堂并成为一种先进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教育手段。它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还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上风。
该如何充分运用多媒体,如何恰当地用好多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搞好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以下看法: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以为: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熟悉某种事物和介入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特别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倾向性。兴趣在学生的熟悉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驱动作用。然而,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奇性、趣味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心理而引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于一身,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留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创设情境怀情而教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使学生感知作者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入情。特级教师于漪坚持“怀情而教”,即以情趣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那么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读、配画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和谐的音乐在教室中弥漫,学生入情入理。自如的声音、动听的语调、动情的语音传入耳鼓,加上优美真切的画面映入眼帘,学生定会怦然心动,激起情感,这种意境、情感与课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比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二十六课郦道元的《三峡》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的图片,并配上动听的音乐,首先让学生在感官上饱览三峡的雄伟壮丽的美景,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生动的画面结合起来,并配上醉人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生不由自主地以大屏幕上就会领悟到:盛夏下的奔放与热情,春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萧条与忧伤,正由于有了夏的奔放美,春冬的清悠美,秋的凄婉美,所以才构成了一幅绚丽迷人的山水画。通过这样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化静为动,让欢快学习深入人心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安塞腰鼓》、《观潮》等这类课文时,只能以单纯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中的画面、意境,难度很大,学生读的索然无味,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现在,在教学《安塞腰鼓》时,通过出示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化静为动,同学们以画面中可以感受到腰鼓手们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以而充分感受到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武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的场景,我们只需一看便能感受到,借助动态的舞蹈、声音,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由于观看了腰鼓表演场面,动态的声光画面能使学生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以而为品味语言的教学环节打基础,为创设师生双边互动的融洽教学氛围打下基础。
单元过关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寻宝大探险》为主题,设计课件,调动学生介入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一起查资料、完成课外大搜索。如此一来,学习不在枯燥乏味,而是布满笑声。
4启迪学生思维,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时,碰到难度大的知识点,思维轻易受阻。这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巧妙利用多媒体,可以信息传输通畅。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课文一开始,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场景。一群斑羚为狩猎队追杀,逃到悬崖边。当“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显得那么惊慌、无助,它们“胡乱窜跳”,一只老斑羚竟想奋力“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像颗流星似的笔挺坠落下去”。在这个场景中,斑羚对生的渴望被体现得分外真切、动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人们意料。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艺教学论文,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存活机会。我在教学中把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随着斑羚在画面上的跳跃,学生形象地记住了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很多同学当时就能对着画面捉住主要动词来复述:半大斑羚超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沿,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勾),也以悬崖上(窜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度(升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挺(坠落)山崖。
5练习审美培育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就是要使他们懂得“真、善、美”的真谛。这不是靠说教就能轻易办得到的。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在方面的独占上风,依情设景,将学生带入声情并茂的美妙境界,使他们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达到目的。多媒体技术以直观、形象、有声、有色、动感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文以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在教教抒怀散文、诗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体验、领会,用感受补充甚至代替语言,把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陶冶美好的情操,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教《听潮》一课时,我根据作者对课文中“伟大乐章”的精巧构思,整理出前奏、梦幻、奏鸣、狂想、回旋五个乐段,然后精选出理查德《海边的狄丽雅》、舒曼的《梦幻》、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圣桑的《回旋曲》、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配合讲课穿插播放,让学生感受海潮那动人的乐章,想象大海的美丽景象。然后再播放大海的几组电视镜头来引证或补充想象。这对于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6借助多媒体,拓展课堂空间,构建学生观察和思索的平台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例如,在教授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们大别山区的孩子几乎没人去过苏州,更谈不上欣赏苏州园林了。“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但苏州园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尽管同学们也可以通过文字进行想象,但想象不如“目见”,这时假如老师借助多媒体来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苏州园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在教授《白扬礼赞》时,老师也可用多媒体来展示那一排排高大笔挺的白杨树,让学生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而那“一望无际”“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图片则可加深学生对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的熟悉。再如,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同学们可以观察多媒体展示的荔枝林、鲜荔枝及鲜荔枝剖面图等,来理解书本上的相关说明文字。多媒体的运用,极大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索的平台。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