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18029 浏览:814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听了不少围绕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研讨课、推广课以及示范课。每每听完这些课,在对执教教师的大胆探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感悟,诚恳地谈了自己对新课程教法的看法及熟悉,以期通过这些看法及熟悉,推进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与传统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走上更加健康的道路。

一、以学生为主导还是以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推动教学论文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对待师生联系上,新课程夸大尊重赞赏,即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笔者曾在珠三角地区听过几堂这样的示范课,让一个或几个在班级成绩较好或该科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做“老师”,由教师指定一篇文章或一个不足由他或他们向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则在下面微笑聆听。这样似乎够尊重学生了,也更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然而,这样的课上下来,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先是该生拉拉杂杂不作要领地乱侃一番,然后,指定几名学生回答不足,答对答错一概给予肯定(该“老师”似乎心中也确无一个对该不足的熟悉标准)。然后让同学提问,当下面的同学真正提出不足需“老师”解答时,“老师”又红着脸(他也确没有在台上随机应变的经验)说:实在,这个不足我也说不清,下面的同学哪位能替他解答。这时如有一两位站起往返答,“老师”不管对错,均一味肯定,如释重负。如无人应答,“老师”也就只好说“这些不足留在下节课再讨论吧”。至于下节课是否讨论,不得而知,但据我的经验,下节课还有别的课,这些不足终极也就不了了之。
每每走出这样的课堂,在大家一致的赞扬声中,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都说要减负,又都说要质量,在二者要得兼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向课堂要质量,而这样的教学情况,当我们耐着性子等到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我们扪心自问:这堂课,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我们思索了什么,我们得到了哪些启发?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的教师和专家,可能也不能说出一二吧。新课程在夸大对学生尊重与赞赏的同时,也同时夸大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而不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一概的放任不管,不是对学生的所有熟悉尤其是错误熟悉一味的迁就,甚而至于错误的却大加赞赏。一堂课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达到这个目的及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决不可以让一堂课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推动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上风,为学生的学习和进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已较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以其直观性、大容量、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而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给一向烦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防止技术无用的错误,又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淖。蓬勃进展的现代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概否定,而是应该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我所执教的学校,为了让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快速地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起来,曾在全校轰轰烈烈的开展过一次青年教师综合技能大赛,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充分展示青年教师综合水平的公然课大赛。客观地讲,这些刚起步的青年教师还是非常认真的,并在教学中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他们通宵达旦地备课,准备课件,并围绕课题设计了诸多课外延伸不足,作为评委的我,看到这样尽职尽责的青年教师,心里自然涌出一分感动,想把课堂教学评分压下一点都不忍心。然而,在感动的背后,总会有一点隐隐的不安,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在展示其才华的黑板上几乎都没留下片言只语。就是那少得可怜的板书,有的还是病句,还有错别字。
出现滥用多媒体的情况,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内容背离学科本身

有一堂语文公然课,执教者讲的是一篇现代散文,语言很美,感情很真挚,其遣词造句也很有特点,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却让一位青年教师教得惨不忍睹。执教者先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然后再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动画,之后让学生找出动画中哪些情节与课文哪些地方相似(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足,煞是热闹),最后播放一段课文的经典朗诵,一堂课的铃声就在朗诵即将结束时恰到好处地响起。走出教室,我在想:这是一堂好课吗?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吗?语文课获取知识与培养情感价值观的途径难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音与画面吗?记得上大学时,给我们讲授《文学美学》的是东北师大的白石教授,他曾如此教授我们,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一种区别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绝不可替代的审美境界,尤其区别于音乐与绘画,它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可以在自己的反复吟诵中感受文字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感情与思想境界。如王安石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好风景”多像自己和李龟年春风自得之时,只是彼时在朝廷,此时却流落在江南,“落花时节”不正是自己与同病相怜的李龟年此时此刻被贬的真实写照吗?“又”字,真显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作者多少内心凄凉之情和自被贬以来的万般感慨,而这些,又岂是几个画面、几首音乐所能替代?
就这堂课来讲,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与动画,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内容与氛围中,是可取的,但重点应放在课文的欣赏即课文内容的理解、句子蕴含的深意、关键词的玩味上,切不可舍本逐末。

2.突破一点与大信息量

电脑教学,在大信息量呈现方面有其独特的上风,特别是对不足的安排显得非常直观、便捷,可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以而使学生以各个方面获取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刻而全面的熟悉。但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中设置了几十个不足,在大屏幕上转动播出,让学生应接不暇。短短的四十分钟,真正能搞清一两个不足就不错了,这么多不足的转动出现,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的教师与专家,恐怕也难以全面清楚吧!
有一次,著名教师魏书生到广州讲学,他给初二学生上的是高中语文第五册《人生的境界》一课。当时,场地的工作职员为他准备好了多媒体与大屏幕,但他一概没用,就用刚刚架起来的一块小黑板,打开一本刚刚拿得手的语文课本,与素不相识的广州的一个初中班的学生,互相探讨学习了一篇高难度的哲理散文,创造了“高文低教”的一个范例,赢得了与会老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反对多媒体教学,更不是排斥它,而是应该思索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如何协同互补,以而推动教学论文教学技术系统整体协调进展,以而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获得最大的收益,身心愉悦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厚积薄发与精神快餐

目睹目前的中小学的文科教育,在各种考试的影响下,在各种媒体的精神快餐的填充下,其教与学已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丁致中教授大声疾呼:“中小学的教育本应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然而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被数学、外语挤到角落里,处于弱势而又弱势的地位。”他指出,要转变这种形状,应大力纠正中小学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倾向,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
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往往只剩下知识与技能,有的干脆就只剩下知识了。对作品的品味、诵读,则闲置一边。长此以往,文科教学,尤其是有血有肉的语文教学,就只剩下对语言思维的判定了。甚至于有些学校提倡文科教学理科化,据说这是某些重点学校高考取得成功的宝贝。我就听过一堂文科教学理科化的示范课。有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了一堂《故都的秋》。教师先在课堂上列举历年高考中典型的散文阅读尤其是写景散文阅读试题,让学生当堂选择答案或用文字表述不足;然后,学生回答、讨论,教师点评,归纳散文阅读题的一般要求和答题要领或技艺教学论文;最后,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精心设计的几个与高考题相似或相关的不足,让学生当堂作答,教师再点评、总结。一篇形象生动、语言意味深长、满含作者无尽秋情的文章就这样“出色”地结束了。掩卷沉思,我们以文章中学到了什么?答曰:答题策略与技艺教学论文。若问这篇文章最能触动你的是哪些内容、哪些语言、哪些情感,恐怕很多人都一无所知。
不知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已渐渐蜕变成了练习课,练习abcd的选择,练习对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选择。不是说这样做不可以,而是说这样做却全然忘记了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这与文章的阅读本质是大相径庭的。
责任编辑黄日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