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三个维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2954 浏览:1056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激活语文课的活力,打造语文课的魅力,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接受知识,这是语文课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处理好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挖掘语文的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人本”与“文本”

“人本”与“文本”的联系,即学生与教材的联系。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以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如把《小狗包弟》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乍一看,两篇文章八竿子打不着,共性何在?但深入浅析,就可以找到突破口,即两篇文章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不足——人性的泯灭,围绕这一突破口,两篇作品就有了吸引学生的东西。文本重组,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廓开了一个新境界。
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育人资源,特别是利用其中饱含的人文因素,以“人”驭“本”,对“文本”中的“人”进行解读。“文本”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样,需要关注,需要尊重。如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这位“可爱的老头”,而要以解剖这位“天仙才子”的精神世界入手,领略生活在“文化屈以权势”时代的庄子,为保持文化独立而“独钓寒江雪”的风采,以而理解庄子那伟大的孤独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活生生的性灵哲人,欣赏到他“不可企及的妩媚”,得到与别的文化名人不可替代的濡染和陶冶。

二、“主体”与“主导”

要使语文课布满魅力,还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联系。即要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教学的策略。鉴赏小说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讨论,甚至辩论。鉴赏戏剧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情节进行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鉴赏诗歌时,可以组织学生来个背诵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习过程紧张而又布满乐趣,学生在积极介入中掌握了知识。
还可尝试让学生自己上课。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可在课上让不同的学生主持不同的环节,有的学生主持报告,有的学生主持浅析练习题,有的学生主持知识竞赛,有的学生主持课文浅析……这样大部分学生都有上台锻炼的机会,既锻炼了胆量,又锻炼了口才,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设置”与“天生”

“设置”是由文本和预料的学生情况教学论文而预设的,“天生”是以学生那里发现新不足,或由学生提出新不足而转变方向或临时生发。单以“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由于以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习主体。学习主体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天生”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假如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不足进行价值判定,在以为必要的时候临时转变教学预设,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进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了常规,那么我们的课堂面貌会发生深刻变化。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词中“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作用,有说这一细节说明了周瑜的年轻、周瑜的身份、周瑜是英雄等,而这些都是老师设想之中的,此时又有学生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周瑜年轻呢?此时老师应及时捉住学生的追问,再浅析这一细节,甚至老师也可接着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周瑜的地位呢?这样老师转变课前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课堂生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可见,教学的理念决定了教学效果。孤立地、笼统地说“讲多了”、“读少了”、“怎么读”、“怎么讲”,不能解决根本不足,必须把目光转移到学生身上,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许志花,教师,现居安徽太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