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实施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5913 浏览:21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型教学方式逐渐得到推广运用,在对话型教学中,教师应开启兴趣之门,创建和谐情境,营造对话氛围,设置恰当话题,尊重多元结果,倡导个性阅读,让对话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关键词】对话兴趣情境话题个性
在“独白型”教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话型”语文教学要想顺利实施不是件轻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学双方彻底转变观念,确立起对话意识,使对话成为自我构建的一种内在需要。笔者在此谈谈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开启兴趣之门,撩拨对话

学好语文,兴趣是关键。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撩拨对话的。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对策,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均可以自由的对话,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使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注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在体验中对话。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教师、向文本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以而实现自我进展、自我提升。

二、创建和谐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是的、同等的教学,很难想象,一个一贯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介入对话的热情,一贯惧怕教师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营造、同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首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座位的安排可取消传统的“秧田式”的布置,采用圆形、半圆形或马蹄形等多样化的形式,在空间间隔上保证师生、生生之间的同等,以环境上营造体现人人同等的氛围,也便于组织师生互动。其次,要规范对话行为,在对话场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权威、主次之分,只有同等的理解、欣赏和领悟,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废除个别优生把持课堂的话语霸权,归还每个学生的对话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以心灵、精神、人格上营造、同等、开放、尊重、激励的氛围。

三、设置恰当话题,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进展

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①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留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不足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初中语文第六册)一文,以“死”入题,溯本求源,熟悉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②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初中语文第六册),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以语言、意境、取材、体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学困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体现,以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索,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索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如学习《荒岛余生》(初中语文第二册),可设置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逊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以中探究鲁滨逊精神世界,评价鲁滨逊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④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如学习《羚羊木雕》(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可设计“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让学生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索家庭教育不足等等。

四、尊重多元结果,倡导个性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就由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感受,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留意学习主体的个性层次差别。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体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别。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进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育假如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就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进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熟悉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进展水平。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阅读课文只能是个人行为,阅读中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室里,在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正如《哈姆雷特》的文本只有一个,不同的读者在同一个《哈姆雷特》中发现了不同的“哈姆雷特”。因此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作品的不确定性促使读者介入作品作用的构成。随着师生视界的开阔,文本的作用是不断天生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盐河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