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4198 浏览:104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于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就即是拥有了无穷的气力,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想法捉住一切机会学习,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
由此可见,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熟悉它和探讨它。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积累告诉我:假如一个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就会深入去钻研,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倘若这个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虽经过教育委曲去学习,也难以学好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的同时,若留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学校以事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实施的今天,使我不得不反思在教学中有着的不足。下面是我就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良好的师生联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系统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作用、新的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同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由于启发式教育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多用鼓励的话,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轻易接受。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反映同等对话的启发式课堂是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
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新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利用这一特点,我在跟学生的谈话中,常常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不足,设下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比画风》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见过风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看见过!”我即而追问:“风是什么形状的?你有办法把风画出来吗?”由于学生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受得到。因此对教师提出的不足会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用什么办法来画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审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教师要把枯燥无味的课文化为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由于语文这一学科枯燥的认、读、写、思是最基础的东西,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书上的知识加以探讨,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不足。
课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文章的题目可以通过教师的审题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称象》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前,我先板书“象”一字,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并作扼要教育论文小结。然后再往“象”字前加上“称”字,问学生:“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问罢,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大家议论纷纷: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象那么大他是怎样称象的呢?象的重量称出了没有?……不等我开口,学生们就已打开课本阅读了。

三、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探讨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由于儿童毕竟不是建筑师手中的砖和瓦,他们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只有用布满情感的教学,去替代传统的可有可无的问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才不再会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沉浸于教师创设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中。
人的感情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总能唤起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力条件,采用幻灯、录音、录像、实物投影、小品等为学生创设诱人的情境,让他们感到新奇、亲切、富有情趣,以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一起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让他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去感悟那一幕幕助人为乐的场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按新课标要求进行上课。激趣教学的策略很多,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具有主动介入意识和独立思索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