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0730 浏览:1435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进展的原动力。“热情能捉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气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中专学校学生固然有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但假如有了感情交流,学生还是愿意学的。

一、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

心理学探讨表明,情感包括爱好、欢快、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奇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感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策略,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以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以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假如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捉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很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夸大,假如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捉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进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以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推动教学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推动教学论文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来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熟悉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使学生感知“北国风光”之美,可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探讨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策略,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涛,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进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想法上升为理性思维。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领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当学生通过吟咏、朗读,专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熟悉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定生活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抑扬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进展。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假如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足、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介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介入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熟悉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体现出更大的学习和介入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全面进展。
爱因斯坦说:“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情感如同一片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语文教师充分熟悉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的智力的催化剂、学习的原动力,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苏结贞,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