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3222 浏览:87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7)11(A)—0024—01
语文是以思想性和人文性为特点的,而其文学性又最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内容进行美的加工,让学生在美的想象中进行思索与探究,以而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用深情浸润语文教材,在审美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挖掘其中美的意蕴与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融合在一起。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格。”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情境,让学生领悟美、欣赏美和体现美。让学生沉醉于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交流和对所学内容的审美感受之中,带着美好的情绪共同介入到创造美的劳动中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教学中,要通过选择美的手段、语言、仪态去组织学生学习,用自己的心与同学的心相亲,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激起审美的火花,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的上风。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因素,在内容方面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在形式上包括语言美、节奏美、结构美等。体现自然美的描述性文章,如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高中语文第二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而生动的法国乡村冬景图,让人流连忘返;朱自清《荷塘月色》(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情景交融之美又何尝不是审美与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呢?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物美,如《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刘兰芝所体现出来的对爱情的忠贞;曹植《白马篇》体现的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些催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还有规范的结构、铿锵的韵律、错落有致的优美文字,处处都散发着美的光辉。要感受这些美,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美的加工”——美的想象、美的思维,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演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专心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并用自己的手去体现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第二,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四大因素。这就要求师生能共同介入课堂设计,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不止步于认知常态”,让艺术走进每一堂课,显示教学之美,使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多地共同享受美。例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运用现代媒体来辅助教学,让活动的画面、活动的音乐来展示小屋之美,就会使学生以视听等不同的角度真实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作者向往自由的人格之美。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介入课堂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介入式课堂活动中去。在这一方面,于漪老师堪称典范。她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认知规律与美学规律的创造性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来诉诸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审美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巧妙而又灵活的安排,把语文课堂教学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这样,不仅使教的活动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使学的过程也具有了审美的品位,具备了美的风格。
第三,运用美的课堂语言。美的语言是学生所向往的美妙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听着老师布满个性美的语言,感受着教师美好的情感,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时,便会使学生以中获得一种鲜明亲切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美读”、“美说”作为课堂介入的主要内容,于漪以为“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彩,深入感受语言的气势、节奏、韵味和神采……而表情朗读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这种“美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尤其是诗歌教学更应留意这一点,让学生通过“美读、美说”,以语调、音色、音韵、节奏等方面不断加深自己对美的感受。“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以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力将得到真正的激发与升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