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33749 浏览:1565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现对此不足谈一些粗浅的熟悉。

一、要在整体规化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找准语言练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进行具体地探讨,制订出具体的渗透计划,使之形成序列。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教师教学时心中有数,渗透时得心应手。

二、要在辨词析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经常借助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语在文章中常常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的字、词、句、段,正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就能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事理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捉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启发学生思索:(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潜伏部队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2)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3)邱少云为什么能够做到“纹丝不动”呢?教学中通过以上三个不足分三步进行渗透:一是“感知语意”;二是“联系深思”;三是“细品明理”。通过引导学生这样层层剖析,不仅突出了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和邱少云所迸发出的感人心魄的巨大气力,而且还使学生以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要在入情入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对于一篇文章,作者总是“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通常是要“披文入情”。而要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通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摄影、幻灯、音乐,加上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策略,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以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时,可通过放录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作用,以而使学生正确熟悉战士们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并以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四、要在心理互换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物去做去想,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够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爱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鲁迅,让他们感受“脸色变得严肃”时内心想的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想想“我”经历了哪些思想活动。这样通过“心理互换”,不仅可以使学生动情,而且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悲愤的感情。

五、要在讨论辩理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中,让持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各抒己见,据论述事,在摆事实讲道理中能够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有的学生以为“邱少云没有利用烟火的掩护而移动一下,白白被烈火烧死,这样做太不应该了。”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熟悉到,邱少云固然肉体遭受到烈火烧身的痛苦,但他头脑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一动就可能暴露目标,就会使整个战斗计划落空。因此,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在烈火中纹丝不动,这充分体现了他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邱少云的崇敬之情,而且使学生以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大陆村学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