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主角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8867 浏览:343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少课堂“读少说多”的现象依然有着,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在课堂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才能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读,为赏析文本打下扎实基础;研读,让阅读在思辨中前行;朗读,释放学生的阅读热情。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题;初读;研读;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

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3-0084-02

在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推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各种理念的引领下,文本解读、课堂引领等出色纷呈,令人赏心悦目。但也不可否认,很多课堂的阅读教学,借着"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生主体"的名义,为了所谓"师生互动"的热闹,问答满天飞。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停地互动,不停地交流,难得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一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好多学生连文本都没读通。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直阵阅读教学的近况:课堂像哗哗拉啦喧闹的浅水河。学生不熟读深思张嘴就说,说得浮泛、肤浅、杂乱,究其理由是"读少说多"。在课堂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实实在在探讨的路子。

1.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本的题目,被称为文本的"眼睛",无疑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课堂上,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除了迫不及待地解释一下,或者一读了之外,很少有更多的动作。阅读者对于文本的兴趣,往往来自于对文本最初的留意,而题目无疑就是这最初的留意。文本的题目固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却往往是文本的主要内容的集中提炼或情感思想的主旨所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理解感悟、探究方向上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这样指导学生读课题: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同一个课题,读时的重音不同,读法就不一样,表达的侧重点或意思就不一样,所体现的语文环境也就各异,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种语言魅力的感受,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思索,通过语言朗读的结果。这样的感受,它的影响也必定是根深蒂固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课题的解读,无疑就是这"课的第一锤"。通过对课题的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对文本的题目,不再是一种枯燥的字面上的理解,而是以一开始就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使阅读课题成为整体揣摩文本内涵,找到思索的支撑点,获得阅读期待的一种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很轻易地迅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的氛围,以而激发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探究的。

2.初读,为赏析文本打下扎实基础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理解感悟文本的先决条件。初读,就比如是万丈高楼的基石,承担着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任务。著名教育家周一贯老师就曾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初读的环节熟悉不够,有着两种较为常见的现象:现象之一,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后简单的检查一下词语就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或直奔文本重点和主题。现象之二,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标上自然段号,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等。两种现象,一个简单走过场,为初读而初读,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相信连老师自己也没有数;一个要求一大堆,而读的时间又少,怎么落实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不足。
初读阶段的目标,一般应该包括三个任务。识字正音断句的任务:熟悉生字新词以及多音字,句子的正确停顿等。整体把握文本导向的任务:写事的文本,应该大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人的文章,主要要了解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写景的文章,则要了解景物的大致特点。语文能力练习的任务:识字辨字能力的培养,据词定音策略的传授,书写能力的练习,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练习等,在初读阶段应有相应的体现。初读的任务,根据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预习能力的高低和文本特点应有所侧重。另外,初读的时间,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能安排一遍。初读的策略,也不仅仅是自由读,这要根据初读的任务灵活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有充分初读的机会,为后面深入文本打下扎实的基础。
张玉栋老师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就很好地根据学生年段特点,落实初读的要求。第一个环节:学生依次读"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四个词语,听听这四个词语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落实轻声的练习。第二个环节:出示"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居然收获了。"这段话,落实多音字的读法。特别是对"播种"的"种"的读音,教师这样指导:"买的是什么(种子)?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组动词都是动词加名词,那这里的播种的种要读什么?"根据语言意思来判定多音字的读音,这是对学生据词定音能力的练习。第三个环节:再读上面这段话,讨论"买种,翻地,播种,浇水"之间应该用顿号还是逗号?落实对标点符号的练习。在学生讨论后,教师顺势结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假如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逗号。"第四个环节:快速浏览课文,除了种花生、收花生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理清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尝花生只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明确文本的重点所在。

3.研读,让阅读在思辨中前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进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是思维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必定有思维的碰撞。当前的很多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对"进展语言能力"有了足够的重视,而对"进展思维能力"的关注却远有不足。很多阅读教学的课堂,问答满堂飞,而真正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索的不足却很少。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对学生的思维进展收效甚微。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静下来,潜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思索、辨析,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理解,这是研读要实现的目标。
特级教师赵志祥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组织学生,带着思辨的任务潜入文本,在思辨中获得阅读感受,在思辨中明理。
在课的开始阶段,赵老师以"谈谈你对狼的印象"为话题,用"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词语唤起学生对狼"恶"的传统看法,用图片展示鹿的"美丽善良"。正当学生对狼、鹿的形象众口一致时,赵老师却话锋一转:"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我非常固执地坚持这样一个观点:鹿是凶恶残忍的,而狼是美丽善良的。"等学生稍作辨说,赵老师就直接切入文本:"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索:同意我的观点的同学,看能不能以课文中找到理由;不同意我的观点的同学要留意,换位想一想:赵老师以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得出一个这样让大家感到'离谱'的结论?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互相讨论。"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