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利与弊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33776 浏览:1564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很多好处。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借助电教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以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比较轻松,课堂上学生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就得到消除。在大屏幕上,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消息结合、声像一体,学生乐学,教师不累,语文课上其乐融融。

2.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为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视频,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开头设计的是荷塘月夜的录像,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这是由学生的欣赏水平、上课的专心程度、对课文类型的兴趣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3.增大容量,长课短讲

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节课牢牢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不足也无需重复两三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有关节选,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电影”,热火朝天地谈感受,王熙凤的八面玲珑、机变逢迎,林黛玉的自尊谨慎、多愁善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
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其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过程中还有着着一些不足。

1.淡化教材,不利于学生基础学习

语文教学是目的,多媒体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假如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文本的有着,那难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文字性的东西,不读怎能感知课文的内容,如何赏析作品语言,感受作者感情?违背以熟悉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的做法是很有害的。另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文章所体现的内容教师已明明白白展示出来了,学生不用动脑子,长此下去想象的翅膀会不会退化呢?恩格斯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教者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击碎学生心中无数个“哈姆雷特”,是不是太得不偿失呢?

2.顾此失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主宰的课堂上,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体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不足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结果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晕头转向,真正的课堂实效倒被放在一边了。建构主义教学论以为:课堂应留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中学会熟悉,并建构自己的熟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就是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真正作用上的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教师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介入者、帮助者、引导者、推动教学论文者”,以而真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高科技的教育技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其灵魂。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可以迎接挑战,但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成为多媒体教学的奴隶。

3.缺少介入,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转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而现在的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意转变,教师成了“放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愈甚者有的教师由于初学,操纵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缺少了教师的热情介入,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纵,而弱化了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纵者。实在,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来上,可以使教师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进展,有利于师生产生感情共鸣。
(责任编辑周侯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