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4528 浏览:154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灵性,具有浓郁的人文特点的课程。它不仅能练习学生浅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熏陶他们的情操,进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它除了具有知识性和文化性之外,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其独占的审美特质。因此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进展语文能力。

一、在想象中领悟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既不同于生活,却又是真实可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作者捉住此富春江沿岸的山水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富有浓郁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水之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读着壮美的词句,如同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领略到“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意境也十分优美,“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感到“精神的宁静和喜悦”,以而鼓舞了作者。浅析文章意境美,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以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未几,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逐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二、在比较中鉴赏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比较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比较,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比较,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熟悉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以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阅读中感受情感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怀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点。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捉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通过品词品句,理解教材中诗歌的意蕴美。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体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读散文感受它的工整美与错落美。那些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蕴藉的美,因此就要感受它们的蕴藉美。教材中有很多写景抒怀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正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四、学习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美学指出,文学艺术离不开想象,想象的愉快乃是审美的真正特点。也就是说,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性想象,而文学艺术美是通过想象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中有两种理解因素:审美的条件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而对中学生来说,条件性理解十分关键,它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但是由于个体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加上缺乏一定的美的知识和审美的想象能力,往往会用事物的真实情况或者应有的知识结构去熟悉审美对象,出现熟悉上的偏差,导致审美局限,这就难以感受到对象的美。比如,对于古代诗歌中的一些诗句,由于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诗歌有了审美因素,但又有与实际的情况教学论文不相吻合,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交给学生一定的理性知识,包括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和美学、美育论述知识。这样不但提高有助于学生的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熟悉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弥补学生审美理解的局限。正如美学论述所言,了解必要的美学知识,有助于弥补审美局限,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以而提高审美熟悉和审美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在处处都体现着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上风,留意去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种种特点的美等,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以而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