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5029 浏览:18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其中,也可在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课上德育因素是通过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德育联系生活渗透情感共鸣蕴含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其它学科,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己任。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捉住语文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那么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关照和对社会的爱心,她们的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不能也不会把自己的情感移植给他人,怎么来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呢?
在古文《陈情表》一文的学习中,同学们明白了李密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而在家侍奉年迈多病的祖母,是由于李密知恩图报,孝敬老人。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都以为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5·12四川之后,我及时收集报纸,图片资料,天天都组织学生们观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灾情,当同学们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后,被震撼了,感动了。有的同学哭着对我说“一定要把他们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捐献给灾区,灾区的人民太需要帮组了。有的同学说,一定要珍惜今天学习和生活,毕业后当一名官员或一名医护职员,去报效祖国,报效人民。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在学校举行的捐款仪式上,我班同学纷纷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我班的捐款最多。通过这些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其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语文课本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内涵的《桥》,有体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气力》……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比如当学生品读《草原》时,引导学生在诵读“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感受到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感受民族团结的和谐,以而树立热爱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志向;品读《丝绸之路》,引起学生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在心中荡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品读《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又会读懂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体验到吃苦奉献、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的熏陶、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三、借助人物形象的浅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借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间接进行德育的目的。如《梦和泪》就向我们先容了一位“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布满真、善、美的老人;她有“深仇”,有“大恨”,也有“大情”,是一位食客不忘民族屈辱,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老人。在对真个以为形象浅析的过程中,学生即学习到语文知识,接受了语文能力练习,又能以人为形象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艺教学论文,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辅导学生写作,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写作之前,我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联系,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艺教学论文,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作文的命题,我都能做到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我被触动了心灵,学生可以填充动物、植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在他们进行作文构思的同时,也在内心里重新审视了自我,校正了自己的精神航向。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产生创作的灵感。这样的作文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激发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五、教学中捉住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情感共鸣是文学鉴赏的,是读者情感体验达到高峰,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遇所感动,以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学习《祝福》时,当我讲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不幸时,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在课堂上泪流满面地说她常常想起邻居一位老太婆,这位老太婆曾经有两次不幸的婚姻,丈夫都因病去世,又没有子女。村里的人都叫她“克星”说她是专门克死丈夫的,所以老天惩罚她,使她没有了生育能力,人们都嫌弃她,对她很冷漠。这位女同学曾经也对老太婆避而远之,在学了《祝福》这篇课文之后,她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涛,她觉得村里的人们对这位老太婆的态度似乎与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是一样,太冷酷无情了,于是她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助这位孤寡老人,为她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她聊天,使她能欢快幸福的度过晚年。并发动班上的同学们积极介入这项活动。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它激发出这位女生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的天性,使她产生了对美好人性的积极向往和自觉追求,我想,今后她一定能在生活中自觉帮助他人以助人为乐为荣。

六、诵读文选,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语文课上德育因素是通过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共同完成的,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逐步领会作品中的情趣、情感和清理。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有正义感、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思索;读的《沁园春·雪》,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感受到伟大领袖崇高、博大的胸怀。
总之,我以为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好的作品具有巨大的感情渗透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比一些空洞的说教更富有感染力。教师应该根据语文的教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但一定不能单纯地讲授德育,把语文课完全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语言文字是滋生思想之花的沃土,离开思想土壤,片面讲授德育,那肯定是“空中楼阁”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捉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遵循教育规律,以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