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25952 浏览:1197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夸大与社会进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及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进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提出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不足时夸大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夸大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所谓人文,广义的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语文学科是因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及情操的熏陶感染这个特点而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其他课程的人文性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偏重于狭义的人文,并侧重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理性情操、价值态度等。
实在,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大体触摸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也根据三维目标来设计,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就是专门针对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介入交际活动。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工具论者以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体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最根本目的。语文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假如语文教学仅着重于工具性的学习,势必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便犯了这样的错误,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教师片面夸大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文技能练习课或语文知识传授课。课堂教学体现为:阅读课易将课文肢解,侧重字词句段的零碎浅析,而忽视整体情感的传达和共鸣;侧重教师的浅析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以而使众多学生厌学语文。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滑,可以说,重工具而轻人文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过度夸大语文的人文性而将“工具性”一棒打死,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不足。时下的语文课由于重视人文性教学而直奔内容,以为重语言、重品味就是工具论。殊不知,脱离了活生生的语言,人文内涵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脱离文本,排挤语言,忽视能力,鄙弃练习,一味“宏大叙事”,天马行空,来去匆匆无踪。甚至有些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活动课,听音乐、看电影,好不热闹,但热闹过后语文能力丝绝不见提高,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而有些教师不反思片面夸大人文性的弊端,却一味抱怨应试教育的不公道。他们这种在熟悉和实践上的剑走偏锋,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危害性后果是巨大的。
例如语文选修课中的《文化经典研读》,文字艰深难懂,学生读起来难度非常大。假如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学生将会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所以首先必须将字词句疏通,扫清文字障碍,再来谈深层次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矛盾,语文课程应该努力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不过要明确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是统一联系,统一不是组合或叠加,我们应该把这种统一联系理解为: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人文性是在工具性基础上的自然延伸,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就不有着对于语文课程的任何作用。人文性既不能独立或脱离工具性,也不能取代工具性而有着。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人文性刻意拔高、强行安插、或生硬灌输的做法都是极不正确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就要在教学中牢牢捉住语言练习这个核心不放,以此为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浸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2、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文素养去积淀、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关注,给与充分的人文关怀,公平关爱,同等交流、互动,努力构建、开放、和谐、有凝聚力的课堂气氛。
3、重视并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凸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我”。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4、教学中要多选择那些蕴涵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品质的作品或材料,作为学生有益的课外补充。
(作者单位:430301湖南省浏阳市第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