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4068 浏览:590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以小学就抓紧落实,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熟悉。
一、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学习语文,学生要首先学会读。在读的过程中要留意一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敢于质疑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留意要真实、朴实、扎实,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捉住内容出色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以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我们要不断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体现,质疑蕴含着革新教学论文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智力进展和提高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其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有好多处:“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体验”等。以教学目的上讲,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判定、比较、选择,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培养学生读的时候带着不足,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同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进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发他们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鼓励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二、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过去,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口语练习,但忽视了语言的生活实践交际功能。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使语文的实用功能尤为突出。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进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和把语文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在教育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善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让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讨形式多样的与自然世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要努力将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更要做到切实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在解放孩子的空间的基础上,彻底解放孩子的思想,让其在有意识的活动中,进展他们的天分。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融入主体介入下的不断天生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布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布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以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讨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新教材的体例以“语文与生活联系”为线索贯串“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生活体验。新课程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新转变。因此,教学综合性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三个“面向”,同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留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不足,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计探究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