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艺术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8134 浏览:325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培养新世纪的革新教学论文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成为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教师在导读教学中也应由过去的包办代替、“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以帮助、引导为主。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已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探讨、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

一、什么是“导”

“导”即导读,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贯串于整个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有其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意思:
1、“导”就是启发、引导。启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过的策略的提示,启迪学生产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领悟的一种策略。“引导”,是教师不断地校正方向,使讨论浅析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使学生探究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的一种策略。
2、“导”就是点拨、疏通。点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不足把握不准或理解上碰到困难时,教师予以指点、思索、浅析的途径,打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疏通”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扫清文章障碍,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3、“导”就是激疑、引歧。“激疑”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所学内容提不出疑问,但理解熟悉又没有达到预期深度的情况下,为了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通过提出不足,以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多数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上,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把握不够。为此,我提出文中的一句话“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应怎样理解?他原来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了?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很快进入兴奋状态。他们就此不足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热情。
“引歧”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不足的熟悉趋于一致,但仍缺乏辩证深入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故意提出一些不足,使学生熟悉产生分歧,以而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一种导学策略。在一次作文指导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一致赞同“开卷有益”这个观点。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此深入思索。于是提出:“开什么卷都有益吗?”学生认真思索老师提出的提问,经过一番讨论,以为:开好卷有益,开坏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紧接着我又提出:“开坏卷一定有害吗?”这一问,学生分歧更大了,争论更激烈了。最后的结论是:开坏卷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开卷的是什么人。假如开卷的人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即使开的是坏卷,也不会受害,甚至会有益。由于不仅他自己不会中毒,他还会提醒人们:此书有毒,严防上当。经过几番循循善诱的“引歧”,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浅析感悟能力,增强了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怎样相机而“导”

明白了导的内涵和作用,就要探讨捕捉导的时机,即怎样导的不足,笔者以为,应遵循下面两个原则施“导”
1、要导得巧。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假如开头的几个不足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气氛烦闷。因此,每一课开头的不足尤其要巧于设计。”所谓导的起步要巧,就是指教师的导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带起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搞好整堂课的教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教学效果上看,能做到花时少,收效高,以一当十。于漪老师上课,对如何设立导的突破口也颇费苦心。
2、要导得深。如教学小说《变色龙》,导学的思路围绕“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这个中心不足展开,分四步走:浅析人物对话,浅析人物动作,浅析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如奥楚蔑洛夫由于狗的主人不同而对狗的不同态度),浅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独立地开展探讨性学习,深入地钻研课文,不仅顺利理解了小说中人物形象,而且正确把握了小说诙谐讽刺的主题。
3、要“导”得新。新就是要有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全家人热切盼望的救命的于勒叔叔以一个穷水手的身份出现在眼前时,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哥哥嫂子始料不及。我让学生大胆假设:于勒真的是一个“大款”吗?其结局如何?假如于勒当时认出了哥嫂,又会是怎样的戏?“我”今后会不会巧遇于勒?让学生续写。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战的精神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索不足,学生会不时闪烁出聪明的火花。
4、要“导”得活。这里的活不是指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也不是指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悟,在激活学生思维、进展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方面下功夫。导学要活,以知识教学的角度看,应重视知识的拓展,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旧知,这样轻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的深入思索;二是引进新知,即插入与课文有联系的新知识,学生会产生新鲜感,思维将永远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假如只就课文论课文,势必会将学生封闭于狭隘的圈子。假如能把课文放在一个更广的背景下,对学生所学内容加以补充、扩展、延伸,给学生开拓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就能很轻易引燃学生聪明的火花,进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布满活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