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本导学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24212 浏览:1089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后,如何变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为自主式学习,就成了新时代教师积极探讨的共同不足。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还有着着很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现象,尤其是教育相对落后的山区学校更是如此。尽管现在新课标已试行多年了,但是如今还时不时地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不足,要随着老师的思路走。另外在语文课堂上“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教知识,不重能力;只重分数,牺牲过程”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究其理由最根本的是教学中“师本”的成分还很浓,还缺少“以生为本”的观念;或者说尽管以生本教育实践中得到启发,教育要走向“生本”,但具体到课堂操纵时“生本”的东西就不见踪影。具体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上究竟怎样做才是为“生”的,很难做到,教师无所适以。这说明“生本”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操纵的探讨内容还不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6年1月的第1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夸大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进取和努力,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而语文学科正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身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假如在“师本”成分很浓,缺乏“生本教育”的教学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如何能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呢?
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变得真正高效,变得有趣呢?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有效,更欢快。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以为,人的知识获得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作用的方式而获得。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框框,而应该为语文教学拓展更广阔的天地,广开学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把书读活,活读书,自主学语文。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语文课文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作用的方式而获得知识,以而终极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于是,为了转变近况,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生本导学方式”应运而生。
“生本导学方式”在探讨阶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它包括“预”“讲”“结”“练”等几个环节,即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前以书面形式或课堂上口头提出自己不懂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然后小结本节内容,最后让学生充分练习。该方式侧重于指导学生有效地发现和进展已有的知识,使学生由“经验者”成为“探讨者”,以“接受者”成为“发现者”,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挥。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呢?
“预”这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教师要切实抓好学生预习这一环节。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到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的重要量,并教给学生预习的策略,如自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对照“阅读提示”整体感知课文,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在课文空缺处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旁批,独立完成课后及课外作业等,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提出不足。由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而思,有思而悟。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策略和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现代心理学以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推动教学论文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学生能提出不足,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中都进行解决。此环节教师导学的作用在于与学生对不足进行筛选、整合,选出在教学中外延广、内涵深的主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然后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将课文的内容基本提领起来,由此生发的很多不足也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要求他们把已明白或不懂的不足记下来,教师提前检查,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备课,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不明白或易混淆的知识点。也可以在每节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其他学生或教师给予解答。
“导”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对学生已懂的不足少讲或不讲,对易混淆或难于理解的知识精讲,以做到有的放矢。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教师要认真思索、精心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思索题、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积极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顿悟,提高其理解、浅析能力,并品尝成功的喜悦。
“结”教师的小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切教学原点,也是一切教学的归宿点。教学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力提升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乐趣应该是缘于自我的探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得到精神的满足后才会迸发出更深层次的兴趣。在小结这个环节中,由于教师的讲解不是面面俱到,所以最后还应该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的熟悉。可先让学生自己小结,或小组合作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练”教师把精讲课文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确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在练习中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求温故知新,并进而形成语文能力。
实践证实,“生本导学方式”一改昔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教学论文,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由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对知识的内省、体悟。运用该方式教学,进展了学生自主、自信、合作的个性品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生本教学”伴随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也就此逐渐走进中学教师的视野。“生本”“生本课堂”“生本教学”“生本导学方式”等一系列概念,以陌生到熟悉,以理念到实践,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生本导学”教学的实践探讨,对教学中各种“生本导学”不足的不断反思,使得“生本导学”教育开始以活生生的实践状态逐步呈现出来。但关于“生本导学方式的课论”的探讨就内容而言,还有很多待回答的重大不足,还需要教师坚持不断加工,以促其成熟。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育才初中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