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7390 浏览:307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论述,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发扬主体情感,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仅仅是把他们当成是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应把他们当作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情感。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老师要努力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作品的情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

一、正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最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创设的情景对文章进行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先感受文章,有自己的真切感受,用丰富的知识、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文章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把这种情感保存到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优美的篇章,“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国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济南冬天的温情、北京春天的寒冷、孔乙己的可悲……这些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教师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并把学生带入到文章中去,就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中去,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我们有时忽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实在我们都知道,文学的语言是优美的,情感是丰厚而感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美的东西体现出来,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活生生的形象,领略文中壮阔美丽的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以而收到“闻声现义”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声情并茂,让浓郁饱满的进入学生心中。例如:《春》、《小巷深处》、《鹞子》等文章都是极适合朗读的文学作品。当然,除了教师的朗读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和作品及作者进行交流,以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

四、渲染情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淡使人昏昏欲睡,枯燥的讲解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策略轻易使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来渲染课堂气氛。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充分发现学生的潜能,把学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以为:学生只有在同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留意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那些戏剧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就组织学生进行剧情浅析,进行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把握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的表演中完成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课堂上我们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学生的理解之上,让学生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敞开思维、畅所欲言。发现学生在思维上的亮点,就要及时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的知识领域进行探讨的热情。同时,还要广施博爱之心,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爱。老师那亲切的语气、饱含期待的眼神、肯定的评价,都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爱老师,自然就会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总之,感情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支撑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亮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热爱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