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3236 浏览:79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笔者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浅析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近况的浅析,深深地感到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的必要性。本文笔者对小学生如何更好理解古诗词作了有益尝试,在古诗词教学探究中采用了以诵感人,凸显情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绘声绘色,展开想象三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48-01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不足。笔者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浅析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近况的浅析,深深地感到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的必要性。关于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国内的专家以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小学生如
何更好理解古诗词作了有益尝试。在鉴戒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探究了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一、以诵感人,凸显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诵读应贯串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诵读,无论对于古诗词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有着很强烈的情感感染的作用。而对于古诗词的读者来说,诵读更是起着重要的情感感染的作用,因而,诵读应该是诗词作家与读者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
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策略,即接近歌唱的诵读,完全像古人一样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是不可能了,那么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读呢?首先要把握诗词的节奏。节奏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是非、强弱的现象。一首诗中各句诗的节奏相同或大体相同,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畅通感和舒适感,而词的节奏的错综变化又给人一种新鲜感。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实在,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留意语调、声调。在语调的处理上,要留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重读则要体现在诗句的关键字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上。最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留意情感的投入。每首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或昂扬激越或低沉悲凉;或痛心悲愤或恬淡宁静。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捉住读的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声音形象,读出感情,最后主客体感互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
如李白的七绝《望天门山》,我让学生用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吟咏。此诗读起来气势飞扬,荡气回肠。流畅的节奏仿佛使人在音乐中进入美的情境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青山、碧水、红日、白帆,感受到了大好山河的雄壮美。在这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仿佛与李白的情感相融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扮演角色,融入情境

情即情景,境即境地。情境是有具体可感性的。以心理学角度看,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和社会学作用的具体环境。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古诗词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主动介入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把以前被淡化了的非认知心理要素如情感、动机等重
新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构成,将学生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放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上,通过创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将古诗词学习纳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古诗词学习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以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
词的效率。在优化设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得到进展。
为了使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情境,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态度上深入古诗词
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诗词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此外,打开校门,把学生置身于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能更深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如带学生外出活动时看到有人垂钓,便问“咱们学过什么诗句可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会联想到学过的张志和《渔歌子》中的“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假如看见有人在种地,就会想起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在秋天,看到公园里美丽多姿的菊花,就会想起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
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总之,走进自然,缩短了古诗词与实际生活的间隔,也能达到理解的初衷。既拓展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境,又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三、绘声绘色,展开想象

小学儿童的想象是随着表象的积累不断进展起来的。入学前儿童的想象中,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是不随意想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增加起来,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己经能够较好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进行符合教学内容的想象活动,已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小学阶段儿童的复杂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水平不高。表象越丰富,儿童想象的水平就越高。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带有情感的启发儿童想象。在古诗词教学
时,教师尤其要留意引导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为古诗词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学时,主要应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斗笠、蓑衣)?诗人又是捉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上的?先让学生们在脑海中想现出一幅清丽的江南春景图,再让学生们动手把脑海里画面画出来:远处,是树木葱郁的西塞山,山前是飞舞的白鹭。深红、浅红的桃花追逐着流水慢慢逝去,而流水中的鳜鱼是那样的肥。青的斗笠,绿的蓑衣……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还可以以中得到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教学不仅是老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进展,结合教学近况,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是必要也是必然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