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624 浏览:64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成熟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语文课程教研开始向纵深进展。语文教师除了要探讨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技艺教学论文外,还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及其特殊功能的熟悉上,精确构建语文教学内容。那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首先要在语文本体的关怀下重构;第二,要在学生本位的关怀下重构;第三,还要在与文本作用共建过程中重构;第

四、在与符合时代进展过程中重构;第

五、在继续与革新教学论文中重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随着新课改的成熟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语文课程教研开始向纵深进展。本文着重以两个方面讨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一是知识层面,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教学层面,教师要根据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改编,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以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内容以以下五个方面重构:

一、语文教学内容要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重构

语文课程的本体应是“语文味儿”,是指在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学习语言,即能正确地反映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牢牢围绕这个宗旨来建构;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与表达风格。而至于领悟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以及价值情操等,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生发的,是不期而遇的,或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不是说不可以引导的),由于那要受阅读主体、阅读环境等现实语境诸方面的影响,而惟有“本体”的东西才是可以追寻的,可以期待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要做到多一些“语文的味儿”。如对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生命意识”的关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是教材中直接体现个体生命形态的作品。如陶渊明在29岁出仕后的十余年里,以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身份在官场上周旋,所感到的就是“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少无适俗韵,行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与当时相当多的士人一样,爱慕自然,企慕隐逸,愿意在其中找回自己的生命作用与价值,这种思想一直是他心中的情结。心灵上的安逸、精神上的自由成为其最后的生命有着形式。
陶渊明对生命的思索与探讨的心路历程是整个魏晋文学的缩影。他的终极超越,不但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路,也为所有魏晋人对生命的困惑找到了终极的答案和归宿。所以,对陶诗的读解固然各有取向,但陶诗那种在宇宙自然、山水性灵中感应生命之隽永的审美心态业已得到各个朝代士人们整体上的认可,他的生命意识也因此成了后来所有中国文人的精神食粮。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在学生本位的关怀下重构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实践中教学内容本质上就是再创造的,预先设计的只是想让此成为教学内容而并非已经是教学内容,由于决定教学内容的除了课程目标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本身。换句话说是怎样学决定怎样教,而不是怎样教决定怎样学?而怎样学固然可以猜测但永远测不准。以学生为本位,就是以学生进展为本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还要关乎言语聪明,审美情趣、价值情操的提升。以学生为本位,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与兴趣,关注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完成以“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主体关怀。如《故乡》一课,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闰土有哪些变化”上,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挖掘“变化的理由”,不可像授课教师那样对此浅尝辄止。挖掘“变化的理由”能沉淀学生的思维深度,而不像授课教师那样“蜻蜓点水”般轻轻“掠”过文本。“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适度即学生所“适口”的,符合学生口味;深度,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跳一跳,或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而不是无法企及、敬而远之的。“生本”的原则还要凸显“教学内容”的价值与作用,即所建构的内容能真正为学生带来“福音”,即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艺教学论文等的完善和提高,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

三、语文教学内容要在与文本作用共建过程中重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阔别文本做过多的发挥。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解读,阅读不再是读者向文本靠拢、复制文本、反映文本的过程,而是一个文本与读者共同构建一个新的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共同发挥作用,而不是任一单方面在发挥作用,文本不再是一个不说话的沉默的有着物,而是一个会说话的主体,因而读者的阅读也就成为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读者与文本是同等的,是相互支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中去引导“生本”间的对话。
“阅读就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所以,在与文本作用共建的过程中寻求教学内容,一是要尊重学生这一解读主体,但也要夸大尊重文本、善待文本。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或是批判性地解读,但这种多元或批判应是有界的,应是有理有据的,而不能是以对文本的敞开、游移、重写为宗旨,那只能是解构的;如是无中生有的,显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四、语文教学内容在与符合时代进展过程中重构

语文教学内容的进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一定是新时代语文教学要求在内容上的反映;是我们这个时代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进展变化的忠实记录;并能正确地反映语文教学进展的走势或走向。在当今世界,信息繁杂,如何在高速进展中不遗失自我,显然继续与发扬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在《俗世奇人》的教学中,除了先容课文的背景外,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为《泥人张》《好嘴杨八》等民间文艺奇人写一篇颁奖词等。同样如何保护好环境也是当今的一大主题,在《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中,笔者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水葫芦的引入,导致江河中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在教学之余,让学生在班级的学生论坛上发表对生物入侵的看法,并用小论文形式写出来。

五、语文教学内容在继续与革新教学论文中重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出革新教学论文的教学内容。原有的“教学内容”不外乎以教参、课后习题中择用,学生对此可能会“水土不服”。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种想法:我们一直都这么教。“都这么教”并不说明学生会真正接受。“教学内容”需要“深加工”,可以以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颠倒“教学内容”的顺序,像教学《孔乙己》一文,先以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起,然后再引出其死因(直接理由、根本理由),自然而然地便导出孔乙己的性格了,这比常规的“教学内容”强多了;其二,大胆取舍,一课一得,阅读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捉住其中最为出色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让学生一次“学个够”;其三,在“教学内容”的加工过程中,凸显“我”的个性,把“我”的学识、阅历、能力等融会进去;其四,“加工”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是“面目全非”,但万变不离其宗,别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如何做人。
要革新教学论文,很大程度上需要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开拓师生的视野。纯粹是课文的“教学内容”,有时候还是未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层面,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能更好地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如能找到胡适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片断,或者母亲说过的“名言”,引入课堂教学中,定会加深学生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增加课外材料时要留意三点:课外资料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有的课文可以援引与本文相关的人和事,也可援引相同写法的资料,或者形成鲜明比较的内容,当然,也可补充名家或一线教师对文章的“一家之言”,不拘一格;开拓课外资料是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那就大错特错了。
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更需要巧妙构思,匠心设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可以鉴戒,但不能照搬。不能“涛声依旧”,而要“牵着时代的手,随着理念走”。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之路,我们只有刻苦、不断摸索,才能不断演绎破茧化蝶的美丽。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路桥金清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