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10932 浏览:456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浅析浅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介入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浅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浅析,注重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吟诵、朗读、揣摩、比较并切己体察,以而产生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即语文能力的好策略之一。
【关键词】吟诵;揣摩;切己体察;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36-01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门。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练习,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练习,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本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这里的诵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抑扬,移情动容。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开课时,赵老师没有任何引导语,直入新课,让学生对全词先读五遍,试背两遍,齐背一遍,抽一人背。自行背3分钟,全班一半读,另一半同步背,反复进行两次,齐背一遍,再快速齐背一遍。这样一来,该词在不到十分钟,十五六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便记住了。在诵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赵老师要求学生要诵读出词人因时光流失而伤感的情绪。

二、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点

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枯瘦、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如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时发挥想象,在读者的大脑里便会很轻易绘出四幅令人赞叹的奇特画面。第一幅是听觉和视觉共同构成的“潭水奇画”,奇在水声动听动听“如鸣佩环”,奇在“水尤清洌”,奇在水清到“(鱼)影布石上”。第二幅是“潭石奇画”,奇在潭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蔚为异景。第三幅是“潭源奇画”,奇在小溪“犬牙差互”的峭拔多姿。第四幅画是潭的“氛围奇画”,奇在“四面竹树环合”的清幽,奇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清与凄凉。如教《拿来主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孱头”“昏蛋”“废物”“大宅子”“鱼翅”“”“烟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等关键词语的作用、色彩和作用,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作用及相互联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续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现,进而感受鲁迅的辩证思想和战斗情怀,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策略和体味幽默、犀利的语言特点。

三、揣摩、比较、切己体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说“诵读的诵乃心在支撑,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抑扬失自然!”他在教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对文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的品味时,将它改为“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来比较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对原句读得低缓,语气中包含诗人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对改句读得快而兴奋,并把重音落在“终于”上,以而语气中就透出诗人急切盼望着回到父母家而兴奋的心情。类似的“换、调、增或删”等多种方式的比较诵读揣摩语言,可以说是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一行之有效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假如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作用和情味。武汉六中的胡明道老师对冰心《纸船——寄母亲》一诗的作课。胡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来品读诗文,完全与诗人心灵形成共鸣,读出自己类似的情感。胡老师不但注重诵读,也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为实现这一点,胡老师是分三个步骤来练习的。首先,学生写出对诗歌鉴赏的心得或评点。其次是让学生分对子组讨论,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制作成“MTV”,然后在班上汇报交流,评出哪一个组的构思最有创意。最后一步是“连线”,即以句式“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