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13111 浏览:568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练习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条件。只要捉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对阅读教学的熟悉和倡议。

1.理解语言和文章的体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造成他们感到作文难的重要理由之一。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熟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要体现的恰恰就应该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假如依据他们的熟悉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熟悉能力,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练习,可以使他们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正确乃至于更加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不足,“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阅读积累。怎样写涉及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涉及积累语言,语言的积累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这些,不是作文教学就能解决的不足。作文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大量的时间是用来让学生动笔去写的。当然,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作文课毕竟不是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作文课上企图对学生系统地传授写作知识是不可取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谓习作例文的策略或给学生开一个本次写作所需使用词语清单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真正作用上的读写结合,而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有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语言的积累不足,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解决,但恰恰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这一处,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依然是一片空缺,一片苍白,是一个软肋,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一处本应硕果累累却长期未得到开垦的童贞地。这样大的一片空缺,用作文教学去填补,教师们感到力不以心。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体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而有关立意、选材、层次结构等写作知识应该是小学生化了知识,所谓小学生化了的知识,就是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能力语言来表述。比如,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这样的概念术语解释为围绕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2.留意挖掘文本内蕴,增强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感受课文的情感,以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多次夸大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专心地读,专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以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进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捉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介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基于生活体验而创设情境。

“行是知之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拉近文本与生活的间隔,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大潮的熟悉与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利用本地三面对海的有利条件,课前带着孩子们来到大海边,亲眼看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亲耳听听潮声,亲身感受大潮的气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接着,再回到课堂,展开一次交流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看到的大潮。然后,学习课文就比较轻松了。不经意间,学生就将感性的熟悉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由此可见,创设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情景,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探讨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留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留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做到用词正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策略,将会推动教学论文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这样既是一种欣赏,又能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