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语文阅读中“任务”设计与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34738 浏览:1579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实践证实,让学生“会学”比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为了教学生“会学”,教师在阅读中应该转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情况教学论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目标任务进行阅读实践。对此,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着手,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探讨与尝试,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引入语文阅读课堂,使阅读教学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所谓“任务”就是“做事”,即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思索、讨论和合作方式,运用目标顺利完成任务。在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阅读课中的设置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框架基础上,再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要把每一个具体的小目标作为学习内容细化成一个个轻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如何理解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精心设计每节课的目标任务,应是每一个执教者追求的永恒主题。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由“任务”引发师生交流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情志,它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功底。学生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不同年龄段的甚至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也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策略,培养学生能力

当一种所谓完美的“任务”设计在教师心目中形成之后,必会千方百计使所有学生“尽入彀中”,对学生灵感的火花或内心的疑惑往往置之不理,对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或表述往往一概否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留意引导学生以各个方面去解决不足,用多种策略来解决同一不足,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培养他们浅析判定的能力,让他们摆脱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把猜想作为进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把领会思想策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任务”时要注重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处理不足的策略,切忌把策略当作知识向学生硬性灌输。同时,“任务”设计要留意留有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策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四)“任务”设计应注重联系性

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案上的任务设计,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开放意识和发散思维,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运用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分三步进行。现以《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为例,来谈谈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初中阅读课中的运用。
(一)任务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如郑愁予所处时代背景等,然后将学生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串在一起,构成一个特定的背景,其中包括郑愁予的创作风格以及他的生平和重要诗作等。
《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结束,诗人虽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大陆。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布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的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任务链,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完成本课的阅读任务。

1.略读理解。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把握雨的形象,通过初步诵读,让学生思索并讨论: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取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作者有什么深意?
通过诵读诗歌,很多学生会立即通过归纳总结作出出色的答案。
2.细读解疑。随着学生的回答,以及对诗歌的理解逐渐加深,要求学生有重点的阅读,并合作探究如下不足: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2)你以为,雨要教孩子“勇敢地笑”的内涵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就会作出令人满足的答案,教师可相及引导,进一步明确: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意的有着。不仅如此,对诗中其他事物(如:鱼儿、溪水、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等)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拟人化的体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了亲切欢快、布满情趣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它正巧契合了儿童的心理,因此深深感动了他们的童心。值得夸大留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艺术体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2)这首诗代表一种欢快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3)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味。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语言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气力。

3.词语积累。让学生利用生词所在的语言环境,推测下列词义:

喑哑;安息;寒浅;祝福;襁褓;禁锢;留滞……在学生大胆推测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理解。

4.赏读巩固

引导学生以“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入手认真阅读全诗,留意细节,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三)任务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不足,表达自己的观点: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对自己的同龄人或比你小的弟弟妹妹们以什么样的形象“说”些什么?你还学过哪些赞美雨的诗歌?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实施,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不仅真实感受和理解了诗人的写作意图,把握了诗歌的主旨,理解了诗歌的深层内涵,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总之,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