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4393 浏览:12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四、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应留意的不足

(一)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人皆为“利”来,皆为“利”去,忙忙碌碌中为“利”所累,为“利”束缚,而一旦空闲下来,却觉得空虚、无聊,享受不到人生的乐趣。这是人们长期忽视内在精神自我建构的结果。实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17]只可惜人们被生活所累,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这就难怪人们会觉得累,生活无作用。可见唤醒人们对内在精神自我的挖掘会转变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趣味,转变人的人生追求,人生进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愉悦自我,净化自我,甚而寻找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摆脱学习的盲目性,枯燥性,以一种崭新的心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去阅读、去欣赏、去沉思、去想象,以而一展自由的天性,穿越时空,自由驰骋,获得一个充实的精神生活,一个健康的内在自我。此时,相信学生不会视学习为苦刑,反而视学习为一种精神享受,久而久之,他们内心充实,人生目标明确,会勇敢、自信地应对多变的人生。由于在他们身边有一个更高的自我,陪他们笑,陪他们哭,陪他们一起坚贞不渝地走向明天。如以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学生感悟到人生是变化无常,沧桑多变的。这样学生一旦面对与自已的想象相矛盾的社会现实时,他们有心理准备,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残酷的人生,他们就会坦然面对,去挑战生活对他们的严峻考核教学论文,以而在胜利中感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价值。

(二)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生命诠释

在外国,一位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一个不足:花儿为什么会开?
“睡醒了,想看看太阳”
“她一伸腰,把花骨朵顶开了”
“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
…………………………
孩子们天真天真的心灵令人羡慕,但羡慕的同时我们应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由于传统阅读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长期以来,分数的高下是衡量“才干”的标准,以致学生以文学作品中获得生命体验、寻找生命作用是一种精神奢侈,阅读教学课堂只是为了一味地学套路、学应付考试,结果是“千万个不同的大脑,却有着大体一样的精神套路、言语方式”,[18]阅读课上学生表情麻痹,思维呆滞,人性、个性、灵性全部荡然无存。无疑,一旦踏上社会,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无所适以,唯一的出路是逃避。而将生命教育渗逶于阅读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近况,恢复阅读教学绚丽多彩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埋藏已久的心智、灵性,为生命注入新的“兴奋剂”。这就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一改守旧、分数至上的观念,以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来指导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经验,以自己的视角去体验文本,吸取丰富的生命营养来充盈自己的生命;鼓励学生大胆地以自我方式对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空缺做自我、多元化的诠释,让文本焕发生命,让自我焕发生命,回到自我生命的最本真。

(三)留意生命诠释的积极、正确性

现代阅读论述崇尚开放性教学,这无疑为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作品做个性化、多元化的人生解读,获得自我化的生命感悟。但教学中教师应留意,由于大部分学生年龄、经历、鉴赏能力、是非评价标准等相对于教师来说还不太成熟,可能因对作者所处的年代或作品背景了解不完整,会产生消极的、错误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这会直接将学生带入情感误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进展。所以教学中教师若发现这种情况,不能听之任之,甚至赞赏其所谓的有“个性”的见解,应及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获得积极、正确的生命感悟。如有学生以为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共适“造物者之无尽藏”和“羽化而登仙”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逃避。我知道这样的生命感悟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挫折不会永往直前,只会不自觉地逃避责任,于是我借机让学生看《百家讲坛》中有关苏轼的讲座,带领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并进而理解苏轼。果然,学生在对苏轼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后,对苏轼在屡遭打击的仕途现实眼前,不悲观厌恶,而是以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乐观的情怀笑对人生的人生观所折服,熟悉到这需一番生活的历炼方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会以此为人生的指明灯,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一颗旷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勇敢地向生命挑战。
注释:
[1]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转引自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联系新境界.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3]转引自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聪明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63.
[4]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外国教育探讨,2000,(6).
[5]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4,(7-8).
[6]转引自王一川.作用的瞬间天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238.
[7]
[8]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7.
[9]曹明海.文学解读学讲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
[10]王蒙.思想美丽,学习着也是美丽的.名人传记,2006,(11).
[11]转引自孙迎光.主体教育论述的哲学思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于丹.《论语》心得:30岁也能“知天命”.www.cctv10-百家讲坛,2006.
[13]转引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14]林崇德,张文新.认知进展与社会认知进展,心理进展与教育,1996,(1).
[15]毕淑敏.忍受欢快,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6]林崇德,等.关于智力探讨的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7]独处.文摘报(文化广场7版),2006,(12).
[18]韩军.反对“伪圣化”.中国青年报,1996,(6).
[1][2][3][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