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教学板书亲和力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3779 浏览:115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教学的亲和力,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求知欲,以板书细节入手,通过增加教学板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板书的人文性;挖掘教学板书的情感性的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处处彰显简约之美。
【关键词】亲和力;趣味性;人文性;情感性
什么是亲和力?孔子在周易《十翼》中写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语中也这样说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今人也谈亲和力:“和人相处让人觉得没有负担,轻松和随意,就似乎家一样给人轻松和安全感。这就是亲和力。”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努力营造教学的亲和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笔者以为:以日渐消退的教学板书入手,营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和力,以而唤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亲近与信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我对板书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增加教学板书的趣味性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动力。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竭尽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便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板书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假如我们的板书也能增添一些趣味性的话,无疑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情添趣,营造了亲和力。
记得有一位老师执教《看不见的大力士》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当老师完整了这个板书后,不少同学就忍不住叫了起来:“一张笑脸!”有些同学面面相觑;有些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也有些同学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语文书上细细地描摹了这个会笑的板书。待学生雀跃片刻,教师欣然开口:“你们笑什么?”老师请了一位高高举着小手的学生:“黑板上的笑脸太有趣了!”“是吗?”老师不紧不慢地说,“课文不只是告诉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它还把知识讲述得非常生动有趣呢!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找找,谁发现了,老师就把这张笑脸奖励给他。”学生明白了,又一次走进了探究文本的历程,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也带着一张笑脸寻觅着。
生动有趣的板书设计,使枯燥乏味的说明文透射出神奇的魅力。它,寥寥几笔,不仅夸大了儿童科普文章生动有趣的写作特点,也还给了孩子一个纯真、欢快的愉悦课堂,营造了语文课堂的亲和力。

二、注重教学板书的人文性

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共鸣,人文性要语文教学根植于人文情怀,人性感受,充分激活课本语言,增加人生体悟,感受语言妙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新课程标准》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板书也将是展示人文性的一个窗口,它将让学生更形象地领略语言的亲和力。
记得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为了凸显人文价值,特设计了以下板书。以这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写的,其笔名取为“落华生”,就是他父亲要他学习花生的可贵之处——藏而不露,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一个大写的“人”作为板书的脊梁,它不正告诉我们:要学习落花生,学习落华生,以花生身上感悟人生,做人的真谛吗?
的确,以这个板书中,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做人的道理,感受了语言的精粹。有的说:“我们要学习花生,做一个心灵美的人。”有的说:“外表不美也没联系,只要对别人有好处,别人还是会喜欢你的。”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以这里(板书),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那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啊,细细品味板书,做人的真理已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脑海中。在这布满人文情怀的简约板书中,学生感悟了文字背后的韵味,营造了语文课堂的亲和力。

三、挖掘教学板书的情感性

语文姓语也姓情。克拉斯沃尔与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中写道:“情感是一个‘潘多拉’,假如我们要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的话,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盒子,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最有影响的制约教学论文。”心理学家的很多试验也都表明,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同位起来。平时教学中,我努力挖掘课堂中看似不起眼的板书,它着实为学生理解文本搭建了平台,增强了与文本之间的亲和力,以而收到了知情共育的效果。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清新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无不透着生命的气力。作者巴金在描写那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时,它的硕大,它的翠绿,它那无法遮掩的生命力跃然纸上,但对刚进入四年级学习的孩子来讲,要领悟这文字中饱含的情韵实属不易。于是,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处理:让学生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部分后,请生在黑板上把一棵大榕树的干、枝、根尽可能大地画下来。一位学生上来很大气地画下了树干、几根树枝和根。我立马向他投去了赞赏:“这位同学真能读课文,他知道这是一棵大树,于是将它画得大大的。假如仔细读读这一段,还有没有替他补充几笔的?”同学们继而读起书来。读罢,有同学说:“它有数不清的亚枝,而不是几根。”“那你来添吧!”又有一位学生发言,我一连请了两个,他们在黑板上认真画起了亚枝。“还有枝上又生根,有很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所以还要画上很多根呢!又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随手在枝上添了几画,又请几位同学上台添画,大家不亦乐乎。我紧追着问:“现在你觉得这榕树怎么样?”“很大。”“那它像不像作者看见的那棵大榕树呢?”“像。”“不像。”大家分别摆出了各自的依据。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发现文中的榕树除了根、茎、枝外,还有一堆堆,一簇簇的绿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绿叶”卡片,让学生逐一粘到枝上。一时间,黑板绿了起来,榕树活了起来,有些同学“哇”的叫了起来。黑板上那挡不住的绿意正悄然传递着文本的情感——那布满生命活力的美丽的南国的树,正是这充斥着情感的板书,学生榕树更为亲近,学生与文本融为一情。
走进板书,也就走进语言;亲近板书,也就亲近语文;信赖板书,也就信赖师道。行进在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路上,我们同样要在课堂教学板书上下点功夫,营造一份特有的亲和力,板书——这无名小卒,将会与多媒体一样活跃于我们的课堂,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彰显简约之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