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欢快语文教学艺术境界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5754 浏览:210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四、驱遣想象,永葆乐学情趣

叶圣陶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领会它。”青少年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培养和激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留下发挥上风的余地,学生就有了探讨性学习的成果。任何人生来就有一定的潜力(有的学者以为目前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只要一个学生愿意并积极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他们就会结合自己的体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充分开拓思维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人。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不足让学生讨论: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感动地告诉玛蒂尔德夫人,借去的项链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作为结束。假如情节继续进展下去,佛来思节夫人念及朋友之情,把三万四千法郎全部还给了玛蒂尔德,她的生活目标还会同丢项链之前一样吗?这一不足,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兴趣。有的学生以为玛蒂尔德的生活目标不会同丢项链之前一样,理由是:(1)由于玛蒂尔德已经体验到了生活的严酷性,熟悉到了金钱的可贵,不会像以前那样天真地沉醉于幻想中了。(2)她以前以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而她以前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理应过上奢华的生活。但是,十年的艰辛生活使她显得老了,手也变得通红,高声大气地说话,已经没有做贵妇人的资本了。(3)吃一堑,长一智。她再也不会贪慕虚荣,而是踏踏实实地生活。有的学生以为玛蒂尔德的生活目标,还会同丢项链之前一样,理由是:(1)玛蒂尔德要补偿自己十年所受的苦。(2)玛蒂尔德虚荣心太强,一旦拥有大笔财富,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3)玛蒂尔德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错误,以后小心就可以避免。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进而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而使他们得到了美的教育,增进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情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探讨性学习的热情,笔者进而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续写,通过习作可以看出,习作中的确有不乏优秀的作品。
这次教学,使笔者熟悉到,在探讨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题的需要,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课题相关的学科课题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这时的学习已经变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会主动地去收集资料,运用材料去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时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将不再是“他人的经验”而是与自己相关的成果,他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以而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能,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艺术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悦的乐学功能。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熟悉与掌握语文的感情倾向。皮亚杰以为,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教学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运用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孔子曰:“知之者不若好之者,好之者不若乐之者。”让学生由“知之”“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当课堂教学达到艺术化水平时,人们坐在课堂上不再感到被迫和痛苦,他们一方面还是为了需要学习知识获得能力而来,另一方面他们是为了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而来。”在教学的理性与感性中,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够以教学中看到自己的精神体现,便会产生由衷的喜悦。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乐学境界。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何学林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751100)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