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6517 浏览:217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固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负价值”,但只要运用得恰当,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进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使语文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进展为认知兴趣,将会提高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以技术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

“高水平的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关键性条件。”[1]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并非凭空而来,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上风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创设动听、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以形、声、色等多方面感知事物,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使教学活动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图片、音乐和影像,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终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执教《壶口瀑布》一文时,笔者就采用了多媒体课的形式,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詹天佑》一课。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应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而也就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笔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直观课件的启迪下,熟悉到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

二、以技术提供的多姿多彩的信息来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能迅速地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使知识活起来”[2],以而转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同时,还可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点,最能充分体现的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归类等等,几乎是无处不用板书,教师写得辛劳,学生学得乏味。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甚至在执教中减少学生当堂朗读的次数和时间。而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就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在执教《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件画面展示的内容,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通过粗浅的阅读,结合画面内容,迅速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疏通文意的教学环节中,我把学生不易理解、轻易混淆、含有重要语法现象的字词句子进行整理归类,并配以适当的解释提示,在投影中展示。以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以画面上接受的教学信息清楚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一改我以往抽象、反复讲解的低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疏通文意这一教学环节的时间。由于紧缩了课堂讲解的时间,把整堂课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恰当地分配到了学生的诵读和感悟上,结果直接地提高了学生当堂巩固和消化知识的效率。短短四十五分钟,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朗读或背诵课文,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现象和重要的字词含义。

三、以技术所能兼容的大信息量来培养全面素质

当前,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听和看的机会,其教学信息量则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是十倍以上。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如执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我采用图片、音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致,让学生感受和熟悉到维也纳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采,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依托信息技术,不仅能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入的理解,更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总之,固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负价值”[3],但只要运用得恰当,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进展。
参考文献:
[1][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15。
[2][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倡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5。
[3]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情况教学论文的调查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01。
王冬花,广东汕头市金砂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