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追求师生互动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17612 浏览:799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08)11(B)—0015—01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笔者以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师生互动”。互动是技艺的切磋,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提升。

一、语文教学近况,呼唤“师生互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的策略来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探讨高深莫测的“学问”。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不习惯倾听学生的意见,将语文教学工具化、手段化和考点化。这种以文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轻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长此以往,会严重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不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跨越其来自于心理的尊权意识,要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为了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超越教材”。总之,教师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而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别,提倡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学会质疑,师生要同等对话。这是转变语文教学近况之良方。

二、大语文教育观,提倡“师生互动”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语文”教育观以为:进展学生的能力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进展能力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抓好课堂教学,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各种机会,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并要求学生将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而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这就需要师生共同介入,在现实生活同寻找课题、探讨课题。学生应当自主抉择、独立判定;教师应当启发诱导、点拨指导、释疑辅导、因势利导。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同时走进生活,知识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才能“师生互动”。

三、探讨性学习,急待“师生互动”

“探讨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不足的学习活动。”这是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中“探讨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对探讨性学习的内涵所做的明确定义。语文课的探讨性学习,并不要求探讨主体——学生有什么重大发明创造,而是重在让学生学习探讨的策略,经历探讨的过程,感悟四周世界的奥秘,养成探讨的习惯,培养探讨真理、追求真理的态度和精神。要求学生主动求知,在探讨中求知,这是探讨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最关键的地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倡议》一书中讲到:“对自然现象、生产、人的实践采取恰当的带探讨性的学习策略,能够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努力以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通过直接观察,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去探讨、熟悉和探讨事实和现象的能力。”因此,探讨性学习的目的是让知识“活”起来,以而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联系,急待“师生互动”。教师在探讨性学习中要勇于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善于设置探讨情境,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将语文学习置于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将探究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