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点滴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3579 浏览:106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既要以本为本,又要走出小语文课堂的范围,真正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语言读不足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既要以本为本,又要走出小语文课堂的范围,真正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不要让语文课变味

在某些新理念的冲击下,有些语文课失去了她的特点,是思品课?音乐欣赏课?还是舞蹈表演课?使人眼花缭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首先夸大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固然课程在革新教学论文,但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仍然不能丢。

1、语言文字的练习不能丢

有些课堂只重视了文本的内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练习,甚至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也听不到认读生字词语的声音,只注重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感受思想情感没有错,但我以为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语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地玩味。如《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这个词就很重要,全文都是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写的。我让学生细细咀嚼这个词的意思,搞清楚了它的意思后,学生纷纷举手质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草船借箭的成功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哪些联系?”“周瑜怎样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学生经过反复玩味,搞清楚了这个词意,与它相关的不足也就迎刃而解了。

2、“读”不能少

“读”的形式很多,有默读、浏览、有感情的朗读、细读、品读等,不管哪一种读,只要认真指导练习,都是理解课文的途径。但现在有些语文课看起来形式多样,有合作、有汇报、有点评,就是缺少了“读”,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心、有情的,只有细细地品读,以读中感悟,才能感受语言文字所蕴藏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尤其像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等,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的去浅析,把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文章浅析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感知,也占用了朗读的时间。如在《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草塘的文字:“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我让学生专心品读,感受感悟后,把感悟到的说出来。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看到了草塘里的芦苇像波浪一样在翻滚。”“我仿佛看到了绿色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在草尖上跳跃。”“……”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草塘的大、绿、美等特点表达了出来。我们提倡朗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感受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老师讲得再细再好,浅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朗读练习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3、不能没有不足。《课标》要求要进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不足,提出不足。其不足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我们要创设切实有效的不足情景,让学生以文本中读出一些不足。同时,我们语文教学的不足最好以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不足来自学生,学生独立阅读中不能解决的不足及时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

4、不能过分夸大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融的,但过分夸大人文性,课后拓展过于冗长,就有可能使语文课变味。所以,我以为语文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另外,课后拓展也要有个“度”,不能喧宾夺主。

5、语文教学不能过分追求观赏价值。

教学媒体切忌重新潮,轻重点,。诚然,配乐朗读、画面映衬,让学生在美好的文化氛围中浸润情感是有效的,但假如“生动形象”的画面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有些课过于注重形式,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并且误以为不使用电教手段就不是一堂出色的课,大量的时间用来播放音乐、欣赏影片等,使语文课变成了欣赏课。电教手段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该用时用,确实能起到点睛的作用,但不该用时就不要牵强附会地滥用,我们不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先进的电教设备眼前迷失了方向,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二、要走出语文课的误区

1、走出“备课只备教参”的误区

要顺应时代的进展,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要探讨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策略最轻易吸引学生的留意力。要尝试革新教学论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
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力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探讨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介入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策略的古板都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传统的教学不注重探讨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那种只抱着教学参考书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走出“语文小课堂”的误区。

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随时代进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转变单一以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
⑴、重视指导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留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
⑵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语文读本》是配合教科书以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留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留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
3、走出“华而不实”的误区。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进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
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多方面进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言文字和读的练习,又要能走出教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要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力争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