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理念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8363 浏览:1307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全新的语文课程,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

一、确立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和策略,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个性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一个人有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关键要看其个性是否得到自由、充分的进展。课堂教学的使命就是要把学生以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进展,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以而成为与社会相统一的具有鲜明个性,特长的人才。
确立以进展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目标,就要留意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基础性与阶段性、差别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兼有基础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所谓多元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构成应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知识的积累、读写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所谓基础性,就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光要为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服务,更要为进展学生个性打基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决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着重以内隐形式有着于学生心理层面的基本素质,包括熟悉结构、思维方式、基本能力、情感品质等,具有导向作用。只有注重基础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
所谓阶段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呈现,在学生不同时期应有不同侧重点。操纵原则是: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起始阶段以知识素质为重点,然后转向以基本能力为重点,再转入以进展个性、培养特长为重点,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使课堂教学体现一定的梯度。
所谓差别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要求。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的条件下,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个体的具体目标,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确定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语文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学会自主学习语文,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共同的需要。有人把“有效地学习交流所需要的本领”,看作未来教育应该具备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生仅是知识的“容器”的近况,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不懈地突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种以为语文学科知识间没有必然联系的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双基”教学既是形成能力的条件,又是能力进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在“双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真正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学会浅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定、推理等思想策略,并通过实际运用获得基本技能,进展创造能力。
其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揭示学科的探讨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内在规律,让学生懂得形成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基本策略,并能将这些策略运用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科学性。
再次,要帮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切合自己实际的科学的学习策略,具有探讨、呈现、总结学习过程的能力,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学法指导要以起始年级抓起,进行系统练习,持之以恒。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常规,逐步形成学法指导的序列。

三、优化教学策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求符合学生语文特点需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成为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热门话题。很多成功的教学策略,尽管名目各异,操纵不同,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其基本的共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索和革新教学论文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进展。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对自己未来进展的选择。多鼓励,少训斥;多引导,少包办;多指导,少抱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倡导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增强个别教学的针对性,力求做到课堂群体性与个别性相统一。对教材中安排的选学内容,选造作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再次,注重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与希望。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以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此外,积极开发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其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四、设计教学过程,唤醒学生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多向交流的群体活动,这种活动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合作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任何教学效果的达成,都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在会员介入,全方位交流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师生心理相容,智力活动处于高峰,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情况,这足以说明同等的教学过程是何等重要。
要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流意见为标志”的同等的师生联系,关键是教师能切实转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不滥用教师权威,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接纳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的思维随时调节教学过程,主动地配合学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以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教师是主导性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性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生的主要作用是“动”。一“导”一“动”,课堂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如何以“导”促“动”?尤其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语文教学传输的信息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只有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生动活泼的状态。教学的内容要尽量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及其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感,并结合教材内容先容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有关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新奇感。
二是教学手段的形象直观。语文课形象感强,形象思维的运用非常广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在动脑、动耳、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以而达到学得快,记得久的目的。
三是公道把握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缓急张弛,力求信息传递的密度、能力练习的难度、思维活动的紧张度恰到好处,使教学过程既紧张又活泼。
四是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因地制宜地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观察笔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语文活动,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接近,增强趣味性与运用性。
综上所述,实施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它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严张宝,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